近日,医院心血管内科冠脉介入团队连续攻克两例复杂冠心病冠脉病变,两例患者均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术后恢复良好,身体各项指标正常。
冠心病的形成
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脏血管系统逐渐“老化”,而在高血压、糖尿病、肥胖、高血脂等损伤血管的因素作用下,血管内壁逐渐出现脂质斑块,血管管腔逐渐减小。当血管病变导致供应心脏的血液,不能满足身体需求,患者会出现胸闷、胸痛、甚至晕厥等冠心病临床症状。
72岁的胡伯(化名)是多年高血压、糖尿病的老病号,近日因胸口闷痛加重到医院心血管内科门诊求诊。他告诉医生一个月前的体检提示肾脏功能已经下降,平时有胸闷不舒服的情况。胡伯住院后,医生为其完善相关检查,冠脉造影检查提示胡伯的冠脉病变非常严重,左冠状动脉中前降支、回旋支都已经完全闭塞,右冠状动脉也多处严重狭窄。
左冠造影图像(前降支、回旋支完全闭塞)
术前心血管内科组织院内心血管专家对胡伯的手术方案进行了集体讨论。考虑到胡伯年龄较大,冠脉病变严重,全身有多种基础疾病,专家一致建议分次进行手术。考虑到逆向开通的风险大,主管医生张在勇副主任医师决定采用血管内超声(IVUS)指导下正向开通策略处理左冠脉病变。经过反复预演,4月25日,心血管内科团队为胡伯进行冠脉介入治疗手术。
回旋支PCI结果
导丝送入闭塞段
胡伯的左前降支为齐头闭塞病变,在蜘蛛位投照角度上几乎看不到血管残端,开通难度非常大。张在勇副主任医师团队通过精细操作,最终在IVUS指导下前降支植入3枚支架。
手术效果对比图
整个手术过程持续3小时,团队完成了2条CTO血管开通以及“culotte”双支架技术。与手术前对比,胡伯的左冠脉两条闭塞的血管都成功开通,整个左冠脉血管系统恢复正常。胡伯术后复查血肌酐为mmol/L,与术前mmol/L对比,肾功能甚至有所好转。
与胡伯相似的,51岁的郑叔(化名)罹患高血压、冠心病多年,年及医院进行了冠心病介入治疗。4月11日郑叔胸闷不适,医院初步检查发现肌红蛋白、肌钙蛋白、心肌酶均升高,心电图II、III、aVF导联Q波形成,考虑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接诊医生马上将郑叔上送至医院。时值二线的张在勇副主任医师接诊并于4月13日为郑叔进行了冠脉造影检查。
张在勇团队在手术中
右冠造影图像
通过检查发现,郑叔右冠中远段第二弯曲附近完全闭塞,左冠脉通过间隔支侧枝血管逆向供血右冠远段。心血管内科团队对其手术方案进行充分评估与讨论,最后决定先正向尝试,备逆向开通方案。由于郑叔是外来务工人员,张在勇副主任医师考虑到郑叔的经济能力,在术前多次计算手术耗材费用,精细地为郑叔制定了一套经济适用的手术耗材方案。
4月15日,医护团队为郑叔进行了冠脉介入治疗。
导丝通过逆向路径体外化,
对闭塞段进行球囊扩张。
由于闭塞头端分支丰富,进攻角度大,正向导丝无法到达远端真腔。凭着丰富的经验,张在勇果断为其转为实施逆向开通方案。逆向导丝技术是指用导丝通过冠状动脉血管中对侧或同侧侧支循环所形成的交通血管,进入闭塞血管病变远端的技术。这种手术方式是开通CTO病变的高阶技术,非常考验术者的操作与经验。
得益于术前的仔细阅片,张在勇手术团队确定第二间隔支侧枝血管为逆行路径,术中顺利将导丝通过侧枝血管到达右冠远段,随后成功将微导管送至右冠指引导管中,使用RG3导丝完成双侧体外化。随后于右冠植入3枚支架。
手术效果
手术历时3小时,郑叔术后复查心肌生化、肾功能正常,心脏彩超未见心包积液。4月17日顺利出院。
心血管介入技术创伤小、风险较低、病人恢复快、疗效显著,目前已成为诊治心血管疾病的成熟技术,是治疗心血管疾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两例高难度复杂冠脉病变的成功处理,是医院心血管内科团队整体实力、凝聚力的体现。该院技术的不断进步,让本地老百姓的急危重症足不出区就能得到及时的救治。
科室介绍
心血管内科团队
广州市医院心血医院两级重点学科,是番禺区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也是番禺区心血管疾病研究所所依托科室,国家级胸痛中心,国家标准房颤中心及房颤中心示范单位。科室设有两个病区,开放床位张,其中CCU床位16张。年门诊量超过8万人次,出院近人次。目前设立冠心病、心电生理、结构性心脏病、高血压、心力衰竭五个亚专科。能独立开展冠脉造影、复杂冠状动脉介入,血管内超声,起搏器植入、CRT及ICD植入,心导管检查,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主动脉腔内隔绝术,各种心律失常射频消融、左心耳封堵术等多项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近5年获国自然面上项目1项,省级立项6项,市级立项7项,番禺区重大项目1项。科研基金超过万。
~THEEND~
文字
心血管内科朱屹张在勇
编辑
梁健坤
校对
曹弼邦李桂芳许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