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慢性病之冠心病病因

冠心病

老年人常见病之心血管系统篇

阿中阿中,我最近经常在电视上看到治疗冠心病药物的广告,感觉上面说的不太靠谱,你能给我讲一下什么是冠心病吗?

好家伙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台,我天天都要被广告洗脑了。下面我来和大家详细讲解一下什么是冠心病吧!

冠心病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近年来其发病率也在不断提高,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对手”,我们才能更好的预防和治疗。

SUMMER

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年中国城市居民冠心病死亡率为.18/10万,农村居民冠心病死亡率为.24/10万。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男性冠心病死亡率均高于女性。

年冠心病死亡率继续年以来的上升趋势。—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死亡率总体呈上升态势。(图1)[1]。

(—年中国城乡居民心血管病死亡率变化)

SUMMER

古籍中的胸痹

冠心病在中医中称为“胸痹”,而对于胸痹最早的论述见于《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

“心病者,胸中痛,胁下痛,膺肩背胛间痛,两臂内痛”

01

《素问·脏气法时论》

《素问·缪刺论》

02

“卒心痛”“厥心痛”

“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03

《灵枢·厥论》

《黄帝内经》中关于冠心病的描述的非常全面、生动、真实,和现代医学对于冠心病的描述基本一致,可见我们古人的智慧,我们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古医家的胸痹

一、张仲景所作的《金匮要略》。

“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也是正式提出“胸痹”这一概念,借脉论理,说明胸痹、心痛为本虚标实之证。

二、《素问·痹论》

《素问·痹论》云:“心痹者,脉不通”,心痹为脉不通之果,此为心痹病机的简单扼要的描写。

三、陈言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一书中阐发论述三因: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

冠心病的病机在于心脉痹阻、心脉不通,定位于心,涉及肺、脾、肾[2];外因主要是寒邪侵袭、外感热邪、饮食失调;内因有七情内伤、劳逸失度、年老体弱、病后体虚、他脏病变等。

现代医家胸痹

毕颖斐等[3]梳理了中医古籍对胸痹心痛病因的记载,同时结合现代医学对冠心病病因及危险因素的认识,初步尝试构建冠心病的现代中医病因体系。

01

自然因素包含气候和地域,气候主指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02

地域表现为地势和纬度不同,地势有多种形态: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纬度在我国主要表达为南北方的差异。

03

生活因素囊括饮食、饮酒、吸烟、过逸、过劳,饮食主要表现为贪食肥甘厚味、饮食过饱和五味偏嗜。

04

情志因素由怒、喜、忧、思、悲、惊、恐七情构成,正如《素问·五运行大论篇》所言:“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他脏受伤,均可累及心脏。

05

体质因素则为肥胖、体弱、多病,体质能够主导个体对特定疾病的易感性。

其他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职业、家族史4个方面。

SUMMER

中医分型

中医将”胸痹“分为四型,接下来我们将从四各证型的中药治疗论述。

一、气滞血瘀证。

症状:

胸闷,气短,心胸疼痛较剧,心痛阵作,痛有定处,可因暴怒而致心痛,痛剧则可见肢冷唇青,或痛引肩背甚则心痛彻背,伴心悸、怔忡、舌苔白,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斑、瘀点,或舌下静脉青紫,脉弦涩或结代。

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组方为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丹参。随证可酌加郁金、延胡索、沉香、丹参、益母草、五灵脂、三七、乳香、没药等。

配伍原理:

君药:

桃仁破血行滞而润燥,红花活血祛瘀以止痛

臣药:

赤芍、川芎助君药活血祛瘀;牛膝入血分,性善下行,能祛瘀血,通血脉,并引瘀血下行,使血不郁于胸中,瘀热不上扰

佐药:

生地黄甘寒,清热凉血,滋阴养血;合当归养血,使祛瘀不伤正;合赤芍清热凉血,以清瘀热

三者养血益阴,清热活血,共为佐药

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宽胸行气,桔梗并能载药上行;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与桔梗、枳壳同用,尤善理气行滞,使气行则血行

使药:

甘草调和诸药

二、痰阻塞证

症状:

心胸闷塞,疼痛时作,阴天加重,痰多,或白痰或黄痰,呼吸不畅,形体肥胖,舌苔白腻或水滑或黄腻,脉滑。

治法:通阳散结、宽胸豁痰

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

组方为瓜蒌仁,薤白,法半夏,陈皮,泽泻,丝瓜络,丹参,银杏叶。痰饮为主或兼寒者,可酌加桂枝、干姜、茯苓、白蔻仁、细辛等。

配伍原理:

君药:

瓜蒌甘寒入肺,善于涤痰散结,理气宽胸。《本草思辨录》云:“瓜蒌实之长,在导痰浊下行,故结胸胸痹,非此不治。”

臣药:

薤白辛温,通阳散结,行气止痛

二药相配,化上焦痰浊,散胸中阴寒,宣胸中气机,为治胸痹要药,配伍精当,共奏通阳散结、行气祛痰之功。

三、寒凝滞证

症状:

胸痛时作,感寒痛甚,心悸气短、四肢厥冷,苔白、脉弦紧。

治法:辛温通阳、宣痹散寒

方药:当归四逆汤加减:

组方为当归,桂枝,赤芍,细辛,炙甘草。可酌加干姜、薤白、丹参、檀香,若疼痛较剧者可加入元胡、赤石脂、田七。

配伍原理:

君药:

当归甘温,主入肝经,养血和血以补虚;桂枝辛温,温经散寒以通脉

臣药:

细辛温经散寒,增桂枝温通之力;白芍养血和营,既助当归补益营血,又配桂枝以和阴阳

佐药:

通草通利经脉以畅血行;大枣,既合归、芍以补营血,又防桂枝、细辛燥烈太过,伤及阴血。甘草兼调药而为使药之用。全方共奏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功。

四、气阴两虚证

症状:胸闷气短,心痛时作,心悸乏力,头晕目眩,心烦不寐,或自汗或盗汗,耳鸣、腰膝酸软,舌质偏红或紫暗或有齿痕,苔薄或剥,脉细数或细弱或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通脉宁神

方药:炙甘草汤合左归饮加减:

组方为炙甘草,党参,生地黄,桂枝,阿胶(烊化),山萸肉,枸杞子,茯苓。阴虚偏重者可酌加远志、五味子、当归、白芍、女贞子、麦冬、玉竹等。

气虚偏重者可酌加黄芪、白术等。

若兼有血瘀者可酌加丹参、益母草、三七、赤芍药等。

配伍原理:

君药:

生地黄滋阴养血为君,《名医别录》谓地黄“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熟地,甘温滋肾,补益梢血。

臣药:

炙甘草、人参、大枣益心气,补脾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阿胶、麦冬、麻仁滋心阴,养心血,充血脉;山茱萸涩精敛汗,枸杞子养肝益精

佐药:

桂枝、生姜辛行温通,温心阳,通血脉,诸厚味滋腻之品得姜、桂则滋而不腻;山药益气补脾阴,茯苓淡渗健脾,甘草和中益气

使药:

清酒煎服,以清酒辛热,可温通血脉,以行药力

今天冠心病的内容就先讲到这里,下期我们再来详细聊聊冠心病的食疗方和其他古籍疗法,敬请期待喔!

参考文献:

[1]《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要点解读[J].中国心血管杂志,,26(03):-.

[2]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3]卢红蓉,李海玉,李志更,等.基于现代文献的冠心病中医病因病机概念研究[J].吉林中医药,,38(5):-.

[4]刘冬立、兰秀道.香港地区冠心病的发病特点和中医药预防.[J]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0浙江杭州).-10-17.R

文稿

刘会中

排版

倪少丹

资料收集

刘会中、黄碧清、范志军、

刘泽鹏、倪少丹

指导老师

段新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moluof.com/gbzz/116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