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五十年的临床诊治工作中,勤求古训,博釆众方,遵古而不泥古,将中西医熔为一炉,参西衷中,力争突出疗效,为群众所想,为患者所急。并取得些许成绩,得到众人认可,虽身心疲惫,终无怨无悔,继以仁术济世。
——李军
王某某,男,68岁,以“间歇性胸闷,伴心悸、气短半年余,加重1个月”为主诉,于年10月9日初诊。
现病史:患者于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伴有心悸、气短,持续时间在3分钟以内,经过休息后诸症减轻,未引起患者重视,未进行系统治疗,以后每遇劳累、情绪激动或感冒后诸症复作,经过治疗后诸症减轻或消失,先后发作10余次。1个月前因劳累后胸闷、心悸、气短发作,程度较前加重,持续时间在5~7分钟。医院检查,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建议住院治疗,患者因其他原因拒绝住院,故门诊用西药治疗,口服“消心痛(异山梨酯),每次10mg,每日3次;阿司匹林75mg,每日1次”。治疗1个月后,诸症减轻,但胸闷、心悸、气短未完全消失。既往史:发现血压偏高2年,未服用药物,亦未系统监测血压变化。查体:血压/90mmHg,神清,精神欠佳,问答切题,查体合作,颈静脉无充盈,心界叩诊稍向左下扩大,心率69次/分,律齐,心音低钝,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双下肢无指压凹陷性水肿。神经系统查体:双侧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双手握力可,四肢肢体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腱反射对称,深浅感觉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辅助检查:心电图示冠脉供血不足;血脂检查:甘油三酯1.56mmol/L,总胆固醇6.21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8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7mmol/L。
西医诊断:冠心病
中医诊断:胸痹
中医辨证:痰浊闭阻,气虚血瘀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宣痹,益气活血
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
瓜蒌15g,薤白15g,半夏10g,茯苓10g,人参6g,桂枝6g,桃仁6g,红花6g,檀香3g,丹参15g,三七粉3g(冲服)。
用法:6剂,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早晚温服。
复诊:服上方后,胸部闷痛大减而未瘥,心悸、痰多、气短、神疲乏力诸症显著减轻,遇阴雨天无加重,穿衣与正常人相同,形体肥胖,面色略暗,舌体胖大,舌边仍有齿痕,舌苔浊腻减轻,脉滑。因路程遥远、交通不便,当地医生建议效不更方,继续服上方30剂。
三诊:胸闷、气短、心悸、神疲乏力诸症消失,面色如常,舌体略胖,舌边齿痕隐约可见,舌色接近正常。但较重体力劳动后胸闷、气短偶发,脾气健运,痰浊减轻,瘀血逐渐消退。患者再求巩固之方,鉴于患者年岁偏大,故仍以上方加鹿衔草15g以补肾除湿,共6剂,制成散剂,每次冲服6g,每日3次,以防再发。
四诊:患者无不适,神色正常,舌质、舌色、舌苔均正常,脉象缓和有力。痰浊已除,脾气健运,瘀血得祛,脉络通畅。为了患者便于服药,嘱患者服丹参滴丸,每日3次,每次5粒以巩固疗效。
按:冠心病心绞痛属中医“胸痹”范畴,其病位在心,但与脾、肾有关。其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阴阳气血得亏虚,其实证为寒凝、气滞、血瘀、痰阻,痹遏胸阳,阻滞心脉。临床有心血瘀阻、气滞心胸、痰浊闭阻、寒凝心脉、气阴两虚、心肾阴虚、心肾阳虚等型,分型施治,多有效验。临床上单一证候比较少见,往往几种证候并见,多虚实夹杂。然此例患者除痰浊闭阻外,气虚血瘀症状比较明显,气虚无力鼓动血脉,亦可造成心脉瘀阻。我们善用古方治疗冠心病,师古而不泥古,临证在古方基础上辨证施治,对古方进行加减变化,在临床治疗冠心病时最擅长应用瓜蒌薤白半夏汤。然此例患者除痰浊闭阻外,气虚血瘀症状比较明显,气虚无力鼓动血脉,亦可造成心脉瘀阻,经辨证为痰浊闭阻、气虚血瘀之胸痹。故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治疗。方中瓜蒌通阳散结、豁痰下气;半夏燥湿化痰、逐饮降逆;桂枝通阳化气,增加温通心阳之力;人参补气,增加鼓动心脉之力;茯苓健脾祛湿、宁心安神以绝生痰之源;三七、丹参、桃仁、红花活血祛瘀通络。诸药合用,共奏通阳泄浊、豁痰宣痹、益气活血之效。阳气得通、痰浊得除、阴寒得散、气虚得补、瘀血消散、胸中气机通畅,故诸症悉除。辨证准确、施治得当、效如桴鼓。
END
工作及健康咨询,请联系小助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