胱抑素C(cystatinC,CysC)首先是作为一种相对可靠的内源性标志物被发现的,它是一种含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为的蛋白质。许多研究证实CysC参与了心血管系统疾病诸多的病理、生理过程,它的作用机制涉及抗炎、抑制酶与激素前体的活性等,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病理过程。国外研究CysC与冠心病(coronaryarterydisease,CAD)的关系已掀起热潮,年欧洲心脏协会推荐使用CysC来预测心肌梗死及非ST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远期死亡率,国内对此研究仍较少,本文旨在研究CysC、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eC-reactionprotein,hsCRP)与冠心病的病变程度的相关性。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年1月-年8月在南京医院心脏科拟诊冠心病入院并行冠脉造影的全部患者。冠心病诊断依据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angiography,CAG)结果至少有1支冠脉直径减少50%或符合WHO心肌梗死(myocardialinfarction,MI)诊断标准。其中冠心病例。排除标准:所有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糖尿病除外)、严重的慢性疾病(如晚期肝硬化、肿瘤等)、MDRD简化公式计算的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filtrationrate,eGFR)90mL/(min·1.72m2)或mL/(min·1.72m2)者、肾脏疾病及使用激素等。使用统一设计的调查表,通过病案查询收集所有入选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冠脉造影记录,共例,其中男例,女例。
1.2检测方法(略)
1.3统计学方法(略)
2结果
2.1按照CysC水平四等分后与各变量的关系
冠心病组中CysC水平[(0.89±0.22)mg/L]明显高于对照组[(0.80±0.11)mg/L](P0.05)。表1为将例按照CysC水平四等分后临床资料的分布,其中可见稳定型心绞痛组患者在CysC四等分组之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患者更多见于四等分组。血管病变严重程度与CysC四等分之间并未见到明显的变化趋势。
2.2按照CRP水平四等分后与各变量的关系
见表2。
冠心病组中hsCRP水平[(1.19±0.55)mg/L]明显高于对照组[(5.68±3.56)mg/L]。表2为将例患者按照hsCRP水平四等分后临床资料的分布,随着hsCRP水平升高,不稳定型心绞痛、心梗的患者增多(P0.01),且多支血管病变的患者越多(P0.01)。
2.3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见表3。
将例患者作为整体进行多因素分析,调整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史、TC、TG、LDL-C等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CysC、hsCRP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2.4CysC和hsCRP的Pearson相关分析
见表4。
结果提示两者有较好的相关性(P0.01)。
2.5CysC与hsCRP预测CAD的比较
如图1所示,曲线下面积CysC为0.,hsCRP为0.,CysC预测冠心病的敏感性为61.1%,特异性为46.7%,hsCRP敏感性为46.5%,特异性为96.9%。
3讨论
CysC是一种内源性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属于2型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超家族,存在于所有类型细胞中,在有核细胞都能稳定地产生。与血肌酐相比,血清CysC很少受年龄、性别、肌肉体积影响,被认为是优于血清肌酐的GFR的标志。
以往研究证实炎症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瘤的发生与发展,炎症介质的刺激可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分泌组织蛋白酶S及K等,使这类具有促弹性组织解离特性的半胱氨酸蛋白酶在动脉弹力蛋白损伤处过度表达,CysC在体内可强烈抑制某些半胱氨酸蛋白酶,尤其是抑制组织蛋白酶,当CysC含量减少时组织蛋白酶活性相对增强,可造成病理损害。斑块蛋白溶解的普遍性伴随着抗蛋白溶解因子的消耗,当达到一定程度时可导致斑块破裂,CysC在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和降解的动态平衡中起重要作用,可见低CysC水平使血管壁重构,管腔扩张,相反,管腔内膜增厚,血管狭窄。组织蛋白酶和它们的抑制剂CysC表达失衡的重要意义在文献报道中已得到显示。CysC水平增加导致管腔狭窄及蛋白水解酶与其抑制剂在血管壁的失衡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之一。
CysC及其片段可影响中性粒细胞的吞噬性和趋化性,参与并调节炎症反应的过程。研究表明血浆CysC与炎症指标密切相关。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和动脉的正性重构与斑块的不稳定密切相关,所以CysC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促进了斑块的易损性。有学者进行了CysC与冠心病相关性的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发现CysC不仅是GFR的标志物,而且在冠心病和心血管病的风险预测上与其他指标互补,尤其在继发性心血管病CysC水平明显增加往往提示预后不良。同时发现CysC水平跟第1次缺血性心血管事件明显相关,在纠正了传统的冠心病危险因素之后这种相关性仍然存在。
本研究发现,冠心病组的血清CysC、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按照测得的CysC和hsCRP值进行四等分进行比较,稳定型心绞痛组患者在CysC四等分组之间分布无明显差异,而不稳定型心绞痛、心梗患者更多见于四等分组。血管病变严重程度与CysC四等分之间并未见到明显的变化趋势;而随着hsCRP水平升高,不稳定型心绞痛、心梗者增多(P0.01),且多支血管病变的患者越多(P0.01)。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CysC、hsCRP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且Pearson相关分析提示两者成正性相关,与文献报道一致。但ROC曲线提示hsCRP在预测冠心病方面更优于CysC,这与表1中CysC与血管病变严重程度之间无很好相关性的结果相似。一项前瞻性研究证明了CysC与冠心病的关系,但在加入了CRP这一因素后这种相关性被弱化。说明CysC的预测价值不是独立的,与文献结果不一致。
当然,本研究尚存在不足之处:
(1)研究对象主要来自一个地区,说服力尚不充分;
(2)样本量偏小,可能导致了一些分析结果的偏差,这将是我们后续试验要注意的问题。
作者:南京医院心内科钱琦,邱敏,徐少华,郭守玉,姜海,龙明智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主要用于网友之间的学习和交流,如遇侵权,请联系删除。
钱琦等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