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患者柯某,男,63岁,自诉容易自汗盗汗一年余,于年6月5日突然心悸、胸闷,急打救医院救治,医院治疗。病人对我的信任源于一年多前,我用单纯的四逆汤,治好了他单侧下肢冰冷麻木的病症。所以在病情稍微好转后,患者来我处要求中药治疗。
症见:全身怕冷,手脚及双下肢冰冷,颜面潮红,极易出汗,动则汗出,一出汗心悸头晕明显,心率呈阵发性加快,且汗出畏风,咳嗽有少许痰,饮食二便尚可,睡眠不佳,舌苔白腻,整体脉浮紧劲明显。
诊断为:胸痹证属心肾阳衰复外感风寒,属附子加桂枝汤证。
方用:
方解:附子大温肾水,通十二经,收复虚散在外之浮阳,桂枝引少阴之气透达全身,白术、炙甘草补气护中固汗,石菖蒲开心窍、肺窍,硃茯神定心神除心包浊气,半夏降肺气,升清化浊;
服药后怕冷精神都略有好转,次诊血压/90心率每分钟次,且伴有心律不齐,因为有明显虚阳外越迹象,所以次方将附片增加至90克,桂枝减至15克,加枣仁40克、淫羊藿40克、干姜30克、天麻20克;服药症情缓解后,在原方基础上去半夏、茯神、枣仁、橘红等,加潞党参50克、补骨脂30克、菟丝子30克,并根据症状加减进退,共服药60余剂,症状全部消失,精气神俱佳。续服桂附理中丸合桂附地黄丸巩固调理至今,随访血压、心律一切正常。
总结:本例冠心病系肾气虚衰,复外感风寒,内外交困,其实按中医的说法就是一个阳虚“感冒”而已。治疗以祛外邪,固中气,补肾填精而告痊愈。
案例二:患者魏某某,男,72岁,平素脾胃不好,吃不了饭,偶胃胀不适,于年6月突然感觉走路稍快胸闷憋气,心前区疼,向喉咙下颚区放射,且进行性加重,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医院一再要求进行心脏支架手术治疗,而因经济条件限制,患者决定用中药保守治疗。共住院五天,家属将病人带至我处治疗。
症见:怕冷,头晕乏力,胸疼偶尔随活动阵发;口干,胃胀不适,饮食少;大便干结,小便不利,上厕所需家人扶着,等待十多分钟才能排尿,且有尿不尽现象。血压服依那普利片、拜阿司匹林片、波立维等六七种西药后偏低,90/54毫米汞柱,心率65次每分,且伴心律不齐。舌红少苔,脉浮紧硬如木棍状。嘱其停用大部分西药,仅配合小剂量硝心痛片口服(好转后停用)。初方使用的是仲景钦安卢氏医学的建中汤法。因为首先要解决的是病人不能吃饭的问题,否则无从治疗。
次方在原方基础上加制附片,服药半个月,病人高兴的前来报喜,各方面都好了,走路活动后已无胸痛,按照扶阳的六步治疗次第,加减治疗共三个月余,所有不适症状明显消失。因为脉象仍然呈浮紧之势,在我一再的要求下,患者服用丸剂药继续巩固治疗。随访至今,患者上山砍柴,下地干活一切正常,患者及家属甚表感激和谢意。
总结:几乎所有的冠心病患者都有明显的肾真阳虚损症状,此例患者因长期脾胃失调,中气渐虚,加重了肾气虚衰症状,首当扶助中气,开太阳,运太阴,肾气及上焦阳气渐充,气足以推动血脉,则胸痹心痛之症而自愈。
另外要说明的一点是,脉紧在西医的认识上,正是大多数高血压、冠心病的实质——动脉硬化,心脏支架手术的治疗,往往只解决了患者的局部问题而忽视了全身情况。中医则认为:一个原因是外邪携带,也就是表寒;另一个就是里寒(三阴虚寒)。其实很多严重冠心病的治疗,大都需要一年到两三年的治疗时间,可以用汤剂和丸散剂交替使用的方法。而很多病人病情明显好转后就懈怠了,本案例中因为经济困难等原因,患者甚至连复查都没有做。这种情况后面往往会因为一些诱因导致病情的再次复发…,希望引起广大患者注意。
注:以上病例是笔者在临床中的真实病案,再次证明了中医不断能治病,而且还能够治疗一些大病难病。因市面上几乎所有药房的附子质量都很低劣(含胆含硫),而用附子又有严格的指征和使用条件,病人之间个体差异也很大,病机也不尽相同,所以切勿按本病案中套方套法治疗,否则造成的后果请自负。余在临床当中处方真正使用附子的不多,同样可以很好的治愈疾病。我们使用附子的总体原则是:当用则用,能不用尽可能不用。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