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哪里能治好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labs.html#小满聊健康#
老张(化名)今年有50岁了,前些年身体还不错,近一两年被诊断出高血压,医生开了沙坦类降压药来控制他的血压。
不久前,他的医生在常规体检中发现他有冠状动脉疾病的风险,于是增加了阿司匹林用于预防心脏病,以及他汀类药物来降低他的胆固醇水平。
尽管如此,老张感觉他的生活质量并没有改善,甚至还经常感到头晕和乏力。
这让他开始怀疑药物的有效性,甚至觉得,有这闲钱不如打二两酒喝喝来的痛快。
最终,他决定停药,不吃了!仅仅是因为“感觉没用”。
老张做出这个决定后不久,开始经历更频繁的胸痛和呼吸困难。
终于一次突发的胸痛事件,医院。
医生通过检查确认,由于没有继续药物治疗,老张的病情加重,导致了心肌梗死的风险显著增加。
老张一听,彻底懵了。
原来自己觉得屁事不当的小药片,竟然一直“保护”着他。
医生向老张解释,虽然有时候药物的效果不是立即可见的,但这些药物是基于科学证据,用于控制和预防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疾病。
这一遭刷新了老张的认知,回家后他重新开始服药,并定期进行体检,听话的不得了。
那么这三种药真的屁事不当吗?并非如此!
沙坦类降压药、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是心血管疾病的常用治疗药物组合。
它们在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如果把我们的身体比作一台精密的仪器,那么他们就像是保证仪器运转的“润滑油”。
一旦缺失,就会对仪器造成难以预估的损害。
然而,治疗过程中有些患者可能会觉得这些药物“没用”,从而选择停止服用。
殊不知,这对于一些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来说相当于“慢性自杀”!
为什么这么说呢?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这三种药的作用:
沙坦类降压药:
常见代表:氯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等。
主要用于高血压的控制,有助于降低血压,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
阿司匹林:
主要作用:抗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预防心梗、脑卒中。
特别适用于有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患者。
他汀类药物:
常见代表: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辛伐他汀等。
主要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水平,有助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降低心梗和卒中风险。
这些药物在防治心血管疾病方面各有独特作用,联合使用能起到更好的预防效果,可以说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三剑客”。
可即便这几种药物在这方面防治效果喜人,却依旧难逃被患者朋友放弃的命运。
究其原因,无非是有些朋友觉得吃跟不吃没啥区别,犹如画蛇添足,麻烦不说,还徒增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
其实,这种看法显然是错误的。
要知道,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
同理,药物治疗的效果也并非立竿见影。
只有长期服用,才能显现预防作用,减少突发心梗、卒中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除此以外,不遵医嘱盲目停药不仅会中断治疗,还会遭到“反扑”,带来意想不到的风险:
1、血压升高:
未按医生指导服用莎坦类降压药,可能导致血压失控,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
2、血栓形成:
停用阿司匹林可能使血小板聚集增多,血栓形成风险加大。
3、胆固醇水平上升:
他汀类药物能长期抑制胆固醇合成,停药后,胆固醇水平易反弹,增加动脉粥样硬化风险。
结语:
莎坦类降压药、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作为常用的心血管疾病预防药物,需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长期服用。尽管患者短时间内可能“感觉没用”,但从长期预防的角度来看,它们在减少严重心血管事件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有任何药物疑虑,务必咨询医生,科学调整治疗方案。
请注意:本文所提供的内容旨在分享医学知识和信息,不构成任何医疗建议。在做出任何健康或治疗决策之前,请务必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