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中医治疗糖尿病临床思路及体会

伴随生活水平改善而出现的“富贵病”

糖尿病和高血压、肥胖,都是伴随生活水平改善而出现的“富贵病”。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就记载了“消渴症”这一病名,中医治疗糖尿病,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改善有独特的疗效。西南糖尿病研究院、医院糖尿病专家刘小强主任擅于将传统中医理论同现代药理相结合,经过多年研究与临床实践,总结出以下4个诊治糖尿病的用药思路。

1.治疗糖尿病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中医认为,消渴病的基本病机是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阴愈虚而燥热愈甚,燥热愈盛而阴愈虚,阴虚与燥热之间常互为因果。阴虚燥热常常波及肺、脾、肾三脏,因此中医治疗消渴病常以“三消”立论。处方用药重在解决阴虚燥热问题,未能充分利用现代医学的调整胰岛功能、纠正代谢紊乱、降低血糖、消除尿糖的思路。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刘小强体会到在治疗糖尿病时,以病为主,病证结合,取中西医之长,扬长避短,是可以提高治疗糖尿病的疗效的。刘小强认为糖尿病的诊断应主要靠西医诊断,若仅靠“三消”症状诊断,往往不能及时发现。

2.治疗糖尿病中药理论与药理相结合

我们认为,中药对改善糖尿病之多饮、多食、多尿等症状,效果很好,调节血糖作用有非常不错。刘小强介绍,降糖的中药有人参、黄芪、白术、茯苓、黄精、山药、葛根、白芍、地黄、枸杞子等30多种。刘主任认为,临床用药时,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中药降糖作用的科研成果,尽量避免使用升高血糖的中药。糖尿病人需要长期服药,对于有毒理报道的中药应当避免使用,以免加重肝肾的负担。

3.治疗糖尿病与改善并发症相结合

糖尿病如果未得到及时治疗或未得到很好控制,就很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心、脑、肾的并发症即冠心病、中风、糖尿病肾病等,往往是糖尿病患者致死的重要原因。刘小强认为,治疗糖尿病要把中医宏观的证候与西医微观的病理变化结合起来,标本兼顾。中医认为,糖尿病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阴虚血少,燥热伤气,进而出现“阴虚血必滞”,“气虚血必瘀”。西医认为糖尿病人由于糖代谢紊乱,血液呈浓、黏、凝、聚状态,其结果是导致毛细血管壁增厚,血液动力学及血液成分改变,出现微循环障碍。这些都与中医所述血滞、血瘀的状态是十分相似的。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包括冠心病、中风、肾病、视网膜病变、白内障、耳聋、周围神经炎,乃至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病,都直接或间接与中医的瘀血证有关。故中医常选用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之法为主要治法。

4.治疗糖尿病与健康管理相结合

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如果血糖控制不理想,应遵医嘱接受药物治疗。反之,如果血糖控制较好,就不应该依赖药物治疗。糖友值得注意的是,即使血糖控制非常理想,还是应该坚持科学的健康管理。目前许多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不合理,存在着“四高三低”的特点,即高糖、高脂、高蛋白、高盐,低钙、低纤维素、低维生素等营养模式。适当加强运动锻炼、合理节制饮食、少食多餐,既可控制餐后血糖过高,还能减轻胰岛细胞的负担,提高胰岛细胞敏感性,促进糖尿病病情稳定及逆转病情进展。血糖控制理想,摆脱药物依赖,保持糖友精力、体力、免疫力,防止消瘦,降低碳水化合物、脂肪的比例,可改善糖耐量和免疫功能,是糖尿病临床治愈的重要基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moluof.com/gbyf/124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