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新冠确诊病例超万例三分钟让

截至北京时间7月17日16时,全球新冠确诊病例超万例,累计死亡超59万例。世卫组织称新冠病毒变种或加强病毒传播性!

这场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健康观念乃至世界格局。可直到现在,您对新冠病毒了解几何呢?今天,小编带大家走进新冠病毒的世界,了解为何它能对整个世界造成如此大的危害!

什么是新冠病毒?

冠状病毒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类病毒,因该病毒形态在电镜下观察类似王冠而得名。目前已知感染人的冠状病毒有6种,包括E、NL63、OC43、HKU1、中东呼吸综合征相关冠状病毒(MERSr-CoV)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相关冠状病毒(SARSr-CoV)。

冠状病毒的抵抗力如何?

冠状病毒一般对热敏感,56℃30分钟或75%乙醇(酒精)、含氯消毒剂、乙醚、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以杀死活病毒。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毒与中东呼吸综合症相关冠状病毒(MERSr-CoV)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相关冠状病毒(SARSr-Cov)在基因特征上有明显区别。目前研究与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同源性达85%以上。新型冠状病毒(nCoV)因年武汉病毒性肺炎病例而被发现,年1月7日研究人员从患者标本中首次分离出来,年1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将造成武汉肺炎患者下呼吸道分离出的冠状病毒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nCoV)。

新型冠状病毒如何传播?

新型冠状病毒主要的传播途径还是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气溶胶和粪—口等传播途径尚待进一步明确。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病例多可以追踪到与确诊的病例有过近距离密切接触的情况。

呼吸道传播:在携带者咳嗽、打喷嚏,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医疗操作时,形成带有病原体的飞沫或气溶胶,易感者吸入时获得感染。飞沫或气溶胶也可能通过溅入眼结膜传播。

直接接触传播:比如用被污染的手、毛巾去揉眼睛和鼻子,病毒可通过黏膜进入人体。

新型冠状病毒的致病性怎么样?

由于新型冠状病毒是新发现的病毒,相关特性还在观察和研究中,从疫情发生的情况来看,虽然-nCoV致病性比SARSr-CoV及MERSr-CoV要弱,但是病毒日后的变异风险未知。从已经报道统计的发病人群情况来看,不同患者的表现为从普通感冒到重症肺部感染症状轻重不同。取决于不一样的传播途径、接触病毒的浓度及自身的抵抗力。

新型冠状病毒的潜伏期有多长?

潜伏期在10天左右,最短为1天,最长为14天,极个别达24天。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1)发热:最常见,可为中低热,部分患者症状轻微,可无发热。

(2)咳嗽:主要为干咳。

(3)呼吸困难:约半数患者在1周后出现胸闷、气促等呼吸困难表现。

(4)其他不典型症状: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症状少见。部分患者首发表现为乏力、肌肉酸痛、头痛、腹泻等,容易漏诊。

(5)重症:病情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凝血功能障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治疗手段有哪些?

(1)休息、支持治疗;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监测生命体征、指氧饱和度。

(2)氧疗:存在低氧血症者给予氧疗,可通过鼻导管、面罩给氧,必要时经鼻高流量氧疗、(有创/无创)机械通气。

(3)抗病毒治疗:目前无有效抗病毒药物。α-干扰素雾化吸入及少数抗病毒药物如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可能有一定疗效。

(4)抗菌药物治疗: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有继发细菌感染证据时及时应用抗菌药物。

(5)中医药治疗:辨证论治。

(6)糖皮质激素:重症患者酌情使用。

(7)生物新技术治疗:如康复患者免疫血清、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重症患者等都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感染新型冠状病毒预后怎么样?

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只有免疫功能较差的人群,例如老年人、孕产妇或伴有严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等及存在肝肾功能障碍的人群,病情进展相对更快,严重程度更高,预后较差,其中一部分可能病情危重,甚至死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免疫系统受累比较严重。临床上可以看到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减少和病情的进展甚至死亡有非常明确的相关性。免疫力低下的人群,非常容易合并出现细菌、真菌的感染以及再次感染新冠病毒。因此预防的关键是通过生物医学新技术提高自身免疫力,防止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如今“免疫力”话题日益火爆,人人皆需要,但你了解“免疫力”究竟是什么吗?赶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moluof.com/gbzs/71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