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到底是怎样形成的

冠心病到底是怎样形成的?这个问题多年来一直困扰着我。特别是我发现自己也有冠心病以后。我血压、血脂、血糖在没有服药的情况下,一直在正常范围之内。但是在做“冠状动脉钙化指数”时却发现冠状动脉上已经有钙化了的胆固醇斑块,虽然并不严重。我平时毫无症状,多次“平板运动”测试均正常。最近连续听了多位学者的新观点以后,我总算找到了答案。悉尼大学的一位教授在分析了几百万临床数据后指出:当“糖化血红蛋白”在5.5到6.5之间时,主要造成的是冠状动脉的损伤,也就是说造成冠心病。当糖化血红蛋白在6.5以上时,就逐渐造成视网膜的损伤,最后导致失明;也可以造成肾脏的损伤,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我的糖化血红蛋白一直在“6”左右,原来还觉得不错,因为要刭“7”才能诊断为2型糖尿病。现在看来,理想值应该在5.5以下。当然高血糖也会造成全身动脉硬化,造成脑梗塞。有一部分阳萎是因阴茎动脉狭窄,供血不足造成的。“伟哥”实际上是一种血管扩张剂。下肢动脉狭窄造成的供血不足,使得下肢小伤口无法愈合而最后不得不截肢。原来在正常情况下,全身5升的血液中总共只有5克糖,非常少!相当于一茶匙的糖,或者相当于一块糖。这个水平是血管内皮细胞最适宜的环境。如果你喝一罐可乐,里面可能有30克的糖,或者你吃一个2两的精面馒头,可能含有近克的糖。这些糖很快就吸收入血,造成血糖的急剧升高,就像一个大浪突然打来,要几个小时才能恢复到正常。不过下一顿饭又来了。如果两顿之间再吃零食,血糖就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血管内皮不停的受到血糖的冲击。只有在夜里才能恢复平静。为什么血管内皮细胞对糖这么敏感,这么容易产生损伤?原来身体其他部分的细胞都有胰??素受体,血糖只有在胰島素的引导下,才能通过受体进入细胞。如果细胞内糖太多,受体就会关闭,不管胰岛素怎么敲门也不开,所有可以保护细胞不受高血糖的影响。而血管内皮细胞则缺乏这种受体,血流中的糖可以直接进入血管内皮细胞,对细胞产生糖化性损伤,引起血管内皮细胞的炎性反应。胆固醇的斑块就是在修复炎性反应的过程中产生的。造成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高血压。冠狀动脉和颈动脉离心脏最近,受到高血压的冲击也最厉害,所以也最容易造成冲击性的损伤,特别是在血管分支的地方。冠状动脉还要受到心脏收缩和血流冲击的双重压力,所以更容易损伤。吸烟时,烟草中的多种毒素直接从肺入血,这些毒素也可以损伤血管內皮。血管内皮受损,就像是高速公路上出现了裂缝,小颗粒的低密度脂蛋白就通过裂缝进入到内皮下,形成了胆固醇斑块。胆固醇斑块可以钙化,也可能突然破裂脱落。胆固醇斑块脱落时就产生了一个粗糙面,血小板立即聚集在这个粗糙面形成凝血块,造成血管堵塞,心梗、脑梗就形成了。就像是高速公路上突然出现泥石流,车辆无法通行,交通阻塞就产生了。所以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有四个因素:1.高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在5.5以上就开始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糖化性损伤。2.高血压,高血压主要产生的是物理性、冲击性损伤。3.吸烟,烟草中的化学毒素毒害了血管内皮细胞,化学性损伤。4.高血脂,低密度脂蛋白有颗粒大小之分。小颗粒的脂蛋白从损伤处进入到内皮下,就形成动脉硬化斑块。而甘油三脂反应了小颗粒低密度脂蛋白的数量。所以降低甘油三酯很重要。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moluof.com/gbzs/70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