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疳积病防治当并量

小儿疳积病防治当并量李自强同志:

你要我谈谈小儿疳积病的证治,个人体会不深,只能肤浅地谈谈本病的一般常识,供你参考。

我认为,疳积病是两种病的合称。本病多起于积症,然后发展而为疳病。古人说:“积为疳之母,无积不成疳”,故临床上常疳积合称。本病的病因病机古人有按五脏划分的,即心、肝、脾、肺、肾五种疳病。我认为此病多因脾胃虚损,消化不良所致,故应以脾为主,其他次之。

本病现有其他四脏证候者,多因脾虚生化不足影响了其他四脏之故。广州老中医钟玉池对本病有两种特殊诊法:1,检查耳背、腹股沟是否有豆大的淋巴结,如存在,则疳积已成(应排除结核病和淋巴结炎)。2.使小儿仰卧,手托其腰部,看剑突以下至脐之间(即腹直肌部),是否臌起,如起者疳积未成,不臌起者为脾胃功能已虚,疳积已成。

本病的临床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如《幼幼集成》说:“其症夹皮光急,毛发焦稀,腮缩鼻干,口馋唇白,两眼昏烂,揉眉擦鼻,脊纵体黄,斗牙咬甲,焦渴自汗,尿白泻酸,肚胀肠鸣,癖结潮热,嗜食瓜果咸炭水泥者……。”

导致本病的原因很多,如护理不当,饮食失节,或多食肥甘,不能消化,易成乳积、食积。或饮食不洁,感染诸虫,症见偏食异物,而成虫积。或积滞日久,郁而化热,热则伤阴,脾胃津枯,肌肤日消;或积久失治,损耗气血;或脾胃虚弱,中焦气机不运;或药物攻伐太过,气血损耗太甚,脾阴受损,津液耗失;或小儿偏食日久,致营养缺乏,气血虚弱或其他急慢性疾病,久病体弱,脾胃受损,生化无源等等,均能导致疳积病。

治疗本病方法较多,现举江苏儿科老中医奚詠棠治疗验案一例:

戚幼,二岁,四月十三日初诊。断乳太早,胃实脾虚,喜食香甜之品,以致腹臌且硬、青筋暴露、形神羸瘦、大便时溏时坚、尿若米泔、腹痛作止无定。盖小儿脏腑娇嫩,精气未充,耗伤脾胃,已成疳积,治宜健脾和胃,导滞化虫。处方:炒于朮、广皮、青皮、枳实、炙内金、炙蟾皮各4.5克,槟揶、使君子、焦山楂各9克,川朴2.4克,雷丸6克,砂仁1.5克,三剂,复诊,投以导滞和化,药后下酱糞,胶固而稠膩不堪,秽臭异常,腹臌渐松,按之已软,是佳兆也。为今之计,仍应调和脾胃稍佐扶正。处方:太子参、茯苓、淮山药、焦山楂各9克,枳壳、半夏、炙内金各4.5克,广皮3克,谷芽1.2克,春砂仁1.5克。此症先天充沛,后天失调而已,即作脾胃论治。

按比例奚老医生是用先攻后补之法,初投健脾和胃导滞化虫之剂,后专用扶脾调胃以收功。

又湖南老中医赵守真也有验案一则:一男,三岁,病后失于调养,久未复常。其父母以儿多事忙,无暇顾护,饮食失时,冷暖不调,渐至消化不良,腹大肢瘠。因循数月,面黄肌瘦,腹胀如鼓,青筋暴露,发稀枯黄,尿浑便腥,喜食米炭泥士等物。虽三岁,尚不能行,其先天之薄,身体之弱,以此可知也。,本病为饮食伤胃,影响脾不健运,五脏无精微之奉,经脉鲜气血之濡,故形羸发枯,其食滞中宫,郁久则热,热则化虫,故腹大而嗜异物。惟病久体弱,积不可攻,首当健脾胃,待其生化恢复,气血稍裕,再消积驱虫较安稳。又因该儿厌食苦酸,故拟以甘平之品。用五味异功散加黄芪、山药、内金、谷虫、使君子之类补中益气为主,消积杀虫辅之,共研细末,每次18克,早晚用白糖开水调服。是药甘甜可口,儿喜服食。同时用消痞膏摊贴脐处,每周刺两手四缝穴一次。半月后脾胃机能逐步健旺,气血渐充,乃用攻逐之法,仍照服原散,间日吞送《千金方》紫丸1.5克,周内患儿不断溏泻积粪,间有死蛔,腹消十分之八,遂停丸不用,专服散末,仍贴膏药。另用参苓白朮散加五谷虫、鸡内金、雷丸等,研末和白糖成饼,供日常食用,又美食清补,不一月腹尽消,体复健,且可步行。

按此例赵老医生先用补消之法,待患儿脾胃逐渐健旺气血渐充,才用攻逐之法,后仍用以补为主收功。外用消痞膏兼刺四缝穴,内外合治而收卓效。按五谷虫治“小儿疳胀《医林纂要》谓其“健脾化食,去热消疳”,可备临床参考。

又如江苏中医朱一嶂用疳积散外敷内关穴,治疗小儿疳症,也收到了满意效果。药为:桃仁、杏仁、生山桅各等分,晒干研末,加冰片、樟脑少许即成。同时取药末15~20克,用鸡蛋清调拌成糊状,干湿适宜,敷于双侧内关穴,然后用纱布包扎,不宜太紧,24小时后则去之。适应:面黄体,烦躁易怒,好哭、时有低热,日轻暮重,口渴欲饮,但饮不多,食少,偏食香甜,便稀苔白腻等。疳症初期、中期,一般一次见效,少数患儿敷两次,最多不超过3次。

以上这些治法,均是我国名老中医的临床验案,可供我们临床参考。

我对本病的治法,虽有寒热虚实的不同,但总的治则,则着眼一个“虚”字。在虚字的基础上加用消导、杀虫、清热养阴等法,我对此病属虚,是受《幼幼集成》一书的影响。它指出:"……即热者(指疳症),亦虚中之热,寒者亦虚中之寒,积者亦虚中之积,故治积不可骤攻,治寒不宜竣温,治热不宜过凉,虽积为疳之母,而治疳必先去积,如遇极虚者而速攻之则积未去而疳危矣……。”

余师其意,常以半补半消、七补三消、九补一消,作为治疗本病的一般规律。这种拟定,是按药味多寡剂量轻重定的。如半补半消,即补药和消药的药味多寡和剂量轻重大体相等。余仿此。以上安排,一般是用于疳病的初期、中期、痊愈期。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套用,而是随症加减,灵活掌握。

我治本病的常用方剂,有以下几个:

一、参苓白朮散(党参、白朮、茯苓、甘草、山药、扁豆、莲子肉、苡仁、砂仁、桔梗)。功效:补脾益胃,和化疳积。

二、保和丸(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壳、萝卜子)。功效:消食和胃化积。

三、健脾丸(党参、白朮、茯苓、甘草、陈皮、山药、神曲、麦芽、砂仁、肉蔻、木香、黄连)。功效:健脾消食化疳积。

四、肥儿丸(党参、白朮、茯苓、甘草、神曲、麦芽、山楂、黄连、胡黄连、使君子、芦荟)。功效:健脾消积驱虫消疳。

五、布袋丸(党参、白朮、茯苓、甘草、使君子、夜明砂、芦荟).功效:健脾驱虫消疳。

六、化虫丸(鹤虱、槟榔、苦楝根皮、铅粉(炒)、枯矾)、功效;杀肠内诸虫。

七、追虫丸(黑丑、雷丸、大皂夹、木香、槟榔、苦煉根皮)。功效:攻积杀虫。

八、鳖甲消疳汤(鳖甲、石斛、地骨皮、干蟾、生地、知母、丹皮、鸡内金、胡黄连)。功效:养阴清热消疳。

在加减药味上,我的点滴经验是:如气血均虚,可加当归、黄芪;如肤热下利口渴,可加葛根、黄连、黄芩;消谷善饥,可加竹茹;食少纳呆,可加鸡屎藤、菖蒲;口淡苔腻,可加白蔻、藿香、佩兰、苍朮;阴虚肝热,可加青蒿、白薇、银柴胡;肚大腹胀,可加大腹皮;腹内有积块舌有瘀点,可加三棱、莪朮、桃仁、红花、赤芍化瘀消积;去蛔虫重用使君子、苦楝根皮、槟榔、百部;杀绦虫加南瓜子、槟榔;杀钩虫,酌加青矾、白矾。干蟾皮一味,为疳症要药,余常用之,疗效頗佳。

但是单靠吃药还不行,应在服药的过程中,注意调整小儿饮食,并耐心护理,方可提高疗效。

自强同志,我们知道,疳积病是儿科四大症(痘、麻、惊、疳)之一,是一种不能求速治愈的疾病,仍应以预防为要务,我们当医生的无论在临诊和诊余之暇,对儿童家长和儿童要多作预防宣传指导工作。如稍微发现有类似以上疳积症状之一者,就要告诉医院检查医治,以免造成疳症病疾。在日常生活中,要重视小儿饮食,要定时定量,不偏食零食,要细嚼烂咽,要寒温适中;食物要鲜清洁,品种要多样,要有味道,使小儿吃得高兴。两三岁以上小儿,饭前要洗手,饭后要漱口。这样有重点的注意小儿饮食,使他吃得好,睡得好,就可预防疳积病的发生。古人说;病从口入.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说:小儿疳积病,防治当并重。

自强同志,祖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它包括医药卫生各个方面,有待我们勤学苦练,整理提高,使它发挥更大的效能,为人类健康多作贡献。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吧!最后我以两句成语,作我们学习中医的格言。

书山有路勤为径,医海无涯苦作舟。

祝您学习进步!

重庆市市(渝)医院赵国瑞何德荫

原载《自学中医阶梯》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moluof.com/gbwh/106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