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一般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
冠心病的症状
(一)典型胸痛
因体力活动、情绪激动等诱发,突感心前区疼痛,多为发作性绞痛或压榨痛,也可为憋闷感。疼痛从胸骨后或心前区开始,向上放射至左肩、臂,甚至小指和无名指,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胸痛放散的部位也可涉及颈部、下颌、牙齿、腹部等。胸痛也可出现在安静状态下或夜间,由冠脉痉挛所致,也称变异型心绞痛。如胸痛性质发生变化,如新近出现的进行性胸痛,痛阈逐步下降,以至稍事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甚至休息或熟睡时亦可发作。疼痛逐渐加剧、变频,持续时间延长,祛除诱因或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此时往往怀疑不稳定心绞痛。
发生心肌梗死时胸痛剧烈,持续时间长(常常超过半小时),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并可有恶心、呕吐、出汗、发热,甚至发绀、血压下降、休克、心衰。
(二)需要注意
一部分患者的症状并不典型,仅仅表现为心前区不适、心悸或乏力,或以胃肠道症状为主。某些患者可能没有疼痛,如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
(三)猝死
约有1/3的患者首次发作冠心病表现为猝死。
(四)其他
可伴有全身症状,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可出现。
冠心病的治疗
冠心病的治疗包括:
①生活习惯改变:戒烟限酒,低脂低盐饮食,适当体育锻炼,控制体重等;
②药物治疗:抗血栓(抗血小板、抗凝),减轻心肌氧耗(β受体阻滞剂),缓解心绞痛(硝酸酯类),调脂稳定斑块(他汀类调脂药);
③血运重建治疗:包括介入治疗(血管内球囊扩张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和外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药物治疗是所有治疗的基础。
介入和外科手术治疗后也要坚持长期的标准药物治疗。对同一病人来说,处于疾病的某一个阶段时可用药物理想地控制,而在另一阶段时单用药物治疗效果往往不佳,需要将药物与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合用
冠心病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是指经心导管技术疏通狭窄甚至闭塞的冠状动脉管腔,从而改善心肌的血流灌注的治疗方法。对于慢性稳定型冠心病有较大范围心肌缺血证据的患者,介入治疗是缓解症状的有效方法之一。对于不稳定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高危患者,提倡尽早介入治疗。高危患者主要包括:反复发作心绞痛或心肌缺血或充分药物治疗时活动耐量低下;血心肌酶指标升高;心电图新出现的ST段压低;出现心力衰竭或出现二尖瓣反流或原有反流恶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持续室速;6个月内接受过介入治疗;曾行冠脉旁路移植术等。
对于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治疗的关键在于开通梗死相关血管(IRA),尽可能挽救濒死心肌,降低患者急性期的死亡风险并改善长期预后。国内“医院”急性心肌梗死在不进行介入治疗的情况下死亡率达到10%-13%,进行早期介入治疗可将死亡率下降4%-5%。
近年来,医院心血管内科不断学习国内外各种先进诊疗理念,加强自身的技术水平,业务范围持续扩大。自年6月份心脏介入项目正式启动以来,已经独立完成冠状动脉介入手术(PCI)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手术例。
医院开展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之前,急性心肌梗死的年死亡率达10.35%,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衰发生率达21.84%。从年6月份起开展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至目前为止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降到3.71%,相对死亡率下降64.15%,急性心肌梗死后院内心衰发生率降到3.96%,相对心衰发生率下降81.87%。死亡率达到国内平均水平以下,说明医院对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成功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为了帮患者赢得宝贵的救治时间,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医院胸痛中心建立了24小时值班制度,相关科室医护人员随时待命,为患者提前构筑起院前院内的绿色通道,确保患者在第一时间得到救治。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