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方唯一(医院)
1.定义
关于老年的界定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我国卫生部老年的标准为≥60岁,而世界卫生组织定义年龄≥65岁为老年,≥80岁为高龄;年龄是冠心病预后的重要因子之一,GUSTOI研究发现,AMI后死亡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65-74、74-85、85岁的30天死亡率分别为9.5%,19.6%,30.3%。
目前众多研究表明对于年龄≥75岁的冠心病患者,PCI的并发症和死亡率明显增高。
2.老年冠心病的特点
较之于年轻患者,老年患者的冠心病发病率更高,且女性患者比例可达40%以上,同时多有陈旧心肌梗死和既往血管重建史,左室射血分数低;合并疾病显著增多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外周血管病、肾衰,心衰、脑血管病;临床表现可以是无症状心肌缺血,不典型胸痛或以呼吸困难、意识模糊、胃肠道症状或休克等症状为主。
老年冠脉病变特点:多支病变、复杂、左主干、钙化、弥漫性病变、完全闭塞病变以及同一支血管多段狭窄多见;易出现冠状动脉扩张、严重血管迂曲和中层钙化;不发达的侧枝循环明显增多。
3.老年冠心病PCI的评价
理论上,现有的冠心病治疗策略用于老年患者似乎是合理的,但老年患者PCI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尚缺乏大规模随机对照研究的循证医学证据。
3.1年龄≥75岁的高龄患者
年龄是AMI患者死亡率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死亡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75岁人群的总体死亡率26.4%。尽管高龄患者接受再灌注治疗比率在MITRA研究中明显低于年轻组,但高龄组再灌注治疗减少死亡率在也最为明显。PAMI-2,Stent-PAMI,PAMI的荟萃分析以及相关的研究显示,高龄患者直接PCI成功率同年轻患者相似,但操作成功率和最终TIMI3级血流率相对于年轻患者较低一些;与非PCI患者相比,直接PCI者死亡率降低。高龄患者基础心功能较差,最终TIMI血流相对较低、Killip级别高,手术常常需要IABP支持。梗死后中风和频发的心律失常是死亡的最强预测因子。
对于CCS≥2级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同药物治疗相比,血运重建(PCI或CABG)明显降低6个月时因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而再次入院及MACE的发生率,多数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提高;但血运重建的优势在1年随访时未显示出来,尽管血运重建组晚期住院率较低,两种治疗策略1年死亡率、死亡/非致死性心梗并无显著统计学差异。
高龄非ST段抬高性ACS患者是ACS人群中的极高危亚组,ROSAI-2注册研究显示,积极治疗策略(入院后4天内行造影,如果适合则行PCI)在高龄组仅为39%,同年轻者相比,30天死亡率高4倍,多变量分析显示保守治疗策略与NQMI为30天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TACTICS18年龄75岁亚组显示,早期介入(4-48小时)可显著改善缺血及预后,绝对危险和相对危险则分别减少10.8%和56%,但术后大出血发生率在此年龄组明显增加。
3.2年龄≥80岁
ACC-NCDR研究:例高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83.72±3.02岁,女性占53%。PCI造影成功率93%,支架置入率75%,多支病变PCI占35%。术后平均住院3.3±5.1天,住院总死亡率3.77%,其中无新近(1周内)心肌梗死者仅1.35%。多变量分析显示:死亡率高低的预测因子为年龄、心肌梗死后PCI的时间与左室射血分数的降低。并发症Q波梗死0.52%,脑血管意外0.46%,肾功能衰竭2.15%,大出血并发症3.73%。研究结论是:高龄患者行PCI疗效与年轻组份相近,也相对比较安全。
NCN研究: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83±2.4岁,同例平均年龄为62±11岁的患者相比,高龄患者冠脉病变弥漫、合并疾病多,并发症的危险增加2-4倍,包括死亡、Q波梗死、中风、肾衰以及血管并发症。死亡率是年轻人群的三倍,为3.8%,PCI成功率为84%;四年研究期间,死亡/心梗/中风符合终点事件较保守治疗减少37%。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为:休克、AMI、EF35%、肾功能不全、糖尿病、年龄,85岁。
APPROACH研究显示尽管远期生存率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但与药物治疗相比,≥80岁PCI使死亡的绝对危险仍降低了11.3%,获益远高于年轻患者。长期随访5年的累计生存率和整体无事件生存率分别增加83%与59%。此外,统计结果显示DM与非DM患者PCI的整体住院死亡率(包括心源性休克)并无差别,提示对≥80岁患者,年龄和DM不是PCI的障碍。
4.高龄冠心病的药物洗脱支架(DES)PCI
高龄患者使用DES行PCI,现有的证据已充分说明DES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同BMS相比,DES可显著减少高龄患者的靶病变再次重建(TLR)。DESIRE研究显示:年龄70岁(例)、80岁(例)、80岁(例)三组的院内事件率相似,平均随访2.61.2年,三组的累计事件率及支架内血栓形成率无差异,分别为7.6%、5.4%、6.0%(p=0.7),说明SES对于老年患者安全有效,其MACE同其他年龄相当。更大样本的回顾性分析(例)也显示SES可减少死亡,显著增加生存益处,降低再次血运重建率和在入院率。对高龄患者,SES与PES的效果并无差别。尽管高龄患者PCI的初始成功率以及随访期的TLR同年轻者比较无差别,但由于严重合并疾病比率较高和冠心病的自然进程,随访期总的MACE是增高的。80岁以上高龄ACS的患者,DES可减少再狭窄率,但死亡率显著高于80岁以下者。
多变量分析显示:年龄大于80岁、心源性休克、就诊时Q波MI以及住院时间的长度是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PCI可显著增加高龄心肌梗死者的长期存活率,一项例老年心肌梗死随访研究显示:PCI治疗与非PCI治疗7.5年的整体存活率分别为71.9%与47.%(HR=0.55,p>0.);
5.高龄冠心病PCI的治疗策略
由于支架的普及使用,高龄PCI成功率在90%以上,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小于5%,年龄虽然与住院死亡率以及远期死亡率直接相关,但年龄本身并不是PCI的禁忌,重要的是对术前个体危险性的评估以及术中、术后是否完善抗血小板等各种辅助治疗,以力求获得最佳结果。
对高龄冠心病患者行PCI,需要综合分析患者的高危因素、预期寿命、冠脉病变、PCI的适宜性等,并计划好病变血管处理的顺序。原则上,在安全的前提下行完全血运重建,否则不应强求完全性血运重建,解决好罪犯血管和功能性缺血的问题同样可以获得良好的疗效。尽管有研究表明不完全血运重建是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以下情况可考虑不完全血运重建:LVEF>40%、靶血管供应大面积心肌区域、ACS。DM患者合并三支病变,尤其弥漫性病变,理论上应首先选择CABG。对多支血管病变,需要充分了解狭窄病变的功能意义,处理好功能性缺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处理有侧枝循环的闭塞血管或心肌缺血面积较大的责任血管,不仅安全而且有效;不能确定责任血管时,则先处理狭窄最重的血管或功能性缺血的血管。
6.高龄冠心病PCI注意事项
肾动脉狭窄(RAS):对合并高血压、血清肌酐升高的高龄患者,可考虑腹主动脉-肾动脉造影以筛查RAS,狭窄≥70%可考虑行选择性PTRA加支架植入术。术后肾功能改善、高血压易于控制。
高龄人交感肾上腺素能活动减少、基础交感张力降低,对?-受体阻滞剂的反应不同于年轻人,用量宜减;高龄人脏器功能减退,药物在体内清除减慢,肝素、华法令敏感性相对
术后并发症:尽量减少造影剂用量,须术后注意补液或利尿,注意检查神经和外周血管状态;拔除鞘管后鼓励早期活动,减少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发生;
心衰患者,密切监护生命指征,PCI操作过程中避免冠脉血流阻断时间过长;LVEF>30%者,应预防性置入IABP并做好急诊CABG准备;
意避免损伤髂动脉和腹主动脉内膜,必要时使用长鞘管或改用挠动脉途径进行介入治疗。如果为多支血管病变,需要完全血运重建,可考虑分次完成,减少手术风险。
高龄非ST段抬高性ACS或稳定性心绞痛,PCI可以缓解症状,同药物保守治疗相比,改善预后。对于ST段抬高性ACS,直接PCI为Ia类适应症。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