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冠心病標虛本實案例兼論虛不受補

某女,50,患者夙有冠心病,入冬以後症狀反應明顯,胸悶、氣短,偶有咳嗽,活動後加重,眠差,乏力,瘦弱不堪,伴隨多年胃部不適,胃脹、反酸,消化不良,察其舌淡苔白,脈濡細緩。

初診諸症同前,辯證為心脾兩虛,氣血不足,以補氣養血之法治之,處方如下:

黃芪,黨參,當歸,

白芍,川芎,桂枝,

甘草,白朮,茯苓,

生熟地,棗仁,炮附子。水煎服,七劑。

二診患者自述上方服用七劑,效果不甚明顯,患者胸悶氣短略有減輕,但十不去一,諸症同前,舌脈變化亦不顯著。考慮患者脈症俱虛日久,不能速去,仍以前方加減予之,續服七劑。

三診患者自述上方服用七劑,效果仍不甚明顯,胸悶氣短略有減輕但不甚明顯,舌脈諸症變化不大。正考慮予患者前方續服之時,患者自述上方服用之後食欲不振,飯後腹脹與胸悶似有所增加,患者常年習慣於晚飯後散步,此時胸悶氣短最甚。言及於此,吾心思頓開,豁然開朗,之前辯其證為心脾兩虛,實為大謬也!患者氣血虛弱不假,然造成氣血不足的原因並非心脾兩虛,而是心胃不合。細思其症狀,所謂六腑以通為順,以降為用,胃為中洲之腑,起承轉合水谷之氣,若痰濕蘊積於中,胃腑運化不足,不能以降下為職,則必然中滿腹脹,消化不良;胃不和則臥不安,故眠差;胃氣鬱滯,脾氣必然不轉,不能升清於心肺,久則心肺氣虛無力行血運化,故胸悶氣短乏力。故處方如下:

瓜蔞,陳皮,半夏,薤白,

白朮,茯苓,黨參,砂仁殼,炒山楂

厚樸,枳殼,藿香,丁香,生薑。水煎服,七劑。

四診患者服用七劑之後,諸症大減,胸悶氣短十去七八,腹脹消化不良消除大半,睡眠好轉,脈濡緩略減,唯細脈仍。故以前方續服一周,鞏固調理,停藥後歸脾丸與香砂六君子交替服用調理。

反思:像上面這例患者一樣,在臨床上經常會碰到虛不受補的情況,患者平時會有短氣、乏力、胸悶、心慌等虛弱症狀,然而稍稍一用補藥如阿膠、黃芪、西洋參之品,則邪火四起,咽干、口舌生瘡、臉上起痘疹等症紛繁不盡,甚則大棗、枸杞、桂圓等的藥食同補之品亦不敢沾牙,而患者虛弱之症不減,痛苦異常。有醫見患者虛火上炎,則連芩梔子、菊花銀翹之類隨手就施,患者亦喜得清涼,黃連上清之類從不離口,火勢暫得撲滅,一經誘發,則火勢復燃,更加變本,銀花連翹之類用量亦漸漸加重,久而久之,寒涼傷脾胃,脾胃一傷,邪火蔓延一發不可收拾。

殊不知此症根源正在於脾胃虛弱,痰濕中阻。此症患者常兼脾胃症狀,或見口苦腹脹、或見食欲不振,或見消化不良,也有症狀不顯,舌質淡白或暗紅,舌苔白膩或見浮黃,脈象多見濡緩粘滯,治療之法,當宗東垣,如升陽順氣,寬中進食之類可用,若脾胃虛寒明顯則用厚樸溫中,沉香溫胃之類,其他如二陳湯,六君子,溫膽湯皆可選用。

脾胃為生命能量之源,脾胃一旦運化失常,則痰濕壅滯於中,繼而氣血營衛、五臟六腑必見虛損,若一見營衛不足,臟腑虛損,動輒用熟地黃精人參黃芪之類填補之,而不顧脾胃虛弱,則補養之品受脾胃所制,到此為止,必然不能深入,壅滯生痰生熱,補養之事成空中樓閣,正如俗語所說:瞞著鍋台上炕。所謂要致富先修路,萬事萬物都要遵循一定的邏輯規律,不能僭越。

除此之外,虛不受補還有一種情況,以年輕女性多見,因工作壓力大,情緒不穩定,又兼飲食無常,晝夜顛倒,生活作息不規律,以致患者虛火上炎,內分泌失調,症見頭痛目澀、面頰痘疹頻發,月經不調,脈象浮弦細或兼緩,此症與單純的脾胃虛弱、痰濕中阻不同,多在脾虛基礎上兼有肝鬱,並以肝鬱為主,治以逍遙丸柴胡湯之類調和肝脾,疏解肝鬱,常能奏效。

虛不受補之事,理非難明,治亦非難事,今借此病案指明,以為臨床中提點,但有一節,針對此種情形,處方用藥一定要以輕巧取勝,若用藥量大質重,常易壞事,作非常之虞。

附案:分享李斯熾醫案一則,其理與本案同:

明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moluof.com/gbzs/104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