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造成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是临床常见危急重症。中医文献虽无“冠心病”病名,但类似该病的证候早有记载,中医文献虽无“冠心病”病名,但类似该病的证候早有记载,属于中医学“真心痛”“厥心痛”“卒心痛”“胸痹”的范畴。该病多发生在中老年,与素体亏虚,或情志失调,寒邪内侵,火邪犯心,饮食不节,痰浊内生等因素有关。虽病位在心,但与肝、脾、肾诸脏腑受损,产生气滞、血瘀、痰浊、寒凝或火邪等病理因素而为病。其临床证候多表现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的特点。该病病程长,经常因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或饮食不节而诱发,出现“两乳之中,鸠尾之间”即膻中部位以及左胸部卒发疼痛(心绞痛)或胸闷、心悸、短气、脉结代等脉症;严重时可发生“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手足青至节,唇绀、面白、肢冷、汗出、脉微细等脉症(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甚至猝死。冠心病的预防根据冠心病的发病特点,中医学认为在预防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
注意生活起居、寒温适宜
气候寒暑晴雨的变化,对冠心痛的发生、发展也有明显的影响,气候变化诱发冠心病约占1/2以上。因此,平素注意生活起居,寒湿适宜,十分必要。因“肺主皮毛”,“肺主气”,故有“冠心病与肺”之说。
注意调摄精神,避免情绪波动
中医学历来重视摄生养神,注意精神的调摄,避免过激,保持心情愉快,这对预防该病是很重要的。因“肝主疏泄”“肝藏血”,故有“冠心病与肝”之说。
注意饮食调节,避免过食肥甘
中医学认为,饮食不节,恣食肥甘,易于生湿,产生痰浊,阻塞经络,壅滞脏腑,影响气血运行,而发生心痛。因“脾主运化”,故有“冠心病与脾”之说。因此,平素饮食注意调节是十分重要的。如烟、酒等刺激之品对于脏腑功能亦有影响,应予禁烟节酒。
注意劳逸结合,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
在中医摄生理论中,主张“不妄作劳”表达了“要劳”,但不要“过劳”的劳逸结合思想。同时,也强调不要“房劳伤肾”。劳逸失宜和房劳过度,都对该病有严重的影响。因“肾为作强之官”“肾主藏精”、故有“冠心病与肾”之说。患者如能在病情稳定,体力许可范围内,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打太极拳等活动是大有裨益的。
识别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