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属于中医学“胸痹”、“心痛”、“心痹”、“真心痛”等范畴,以胸痛、胸闷、气急为主要临床表现,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中医学对胸痹心痛的认识较早,最早见于《内经》。《灵枢·五邪》云:“邪在心,则病心痛”,指出胸痹心痛的病位在心。《灵枢·厥病》谓:“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素问·脏气法时论篇》云:“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臂肩胛间痛,两臂内痛”;
中医对冠心病形成的认识:
1饮食失调
如过食油腻、甜腻的精细食物,或者味道浓厚的含糖或脂肪过多的食物,或过食生冷辛辣,烟酒成癖,都易损伤脾胃,使中焦混浊,脾胃运化失司,聚湿生痰,痹阻心脉而发病;又如经常饥饱失常,最容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推动无力,痹阻心脉,阻遏心阳而发病,所以饮食失调对诱发冠心病有着重要的作用。
2情志失常
中医学认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七情变化,其中怒喜思忧恐为五志,五志与五脏有着密切的维系。清代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心病源流》曰:“总之七情之由作心痛,七情失调可致气血耗逆,心脉失3劳倦内伤
心主血脉,血液的运行,需要心气、心阳推动。过度劳倦耗伤心气、心阳,气虚鼓动无力,胸中阳气不展,阴寒内侵,血脉涩滞不通,不通则痛而发为胸痹心痛。
4年迈体虚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年过四十,阴气自半,起居衰已”,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中指出:“人年五十以上,阳气日衰,损与日增,心力渐退”。由此可见中老年人阳气虚衰,心阳不足,则容易诱发冠心病。
冠心病的危害
1心绞痛
心绞痛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心前区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
2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引起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性坏死。临床表现呈突发性,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特征性心电图动态衍变及血清酶的增高,可发生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等合并症,常可危及生命,而绝大多数人心肌梗塞的症状是胸痛和胸闷憋气。
3冠状动脉性猝死
冠状动脉性猝死多发生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由于冠状动脉中~重度粥样硬化、斑块内出血,至冠状动脉狭窄或微循环血栓栓塞,导致心肌急性缺血,冠状动脉血流突然中断,引起心室纤颤等严重心率失常。无心肌梗死时也可以发生猝死,此类病人通常有致心律失常性基础病变,如心室瘢痕或左心室功能不全。
冠心病的防治
1少食清淡,少食膏粱厚味。《内经》云:“食气入胃,浊气归心”,如过食膏粱厚味,则易化痰浊阻滞心脉,导致疾病复发或加重。另外要限制食盐的摄入,以防“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2秋冬季节要注意保暖防寒,防止心阳受损。秋冬时节是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诱发或加重几率最大的时节,也是心肌梗死的高发时期,可谓名副其实的“多事之冬”。而中医先贤也在著述中提醒过冬日谨防“心病”,如明代高濂所撰《遵生八笺·四时调摄笺》中指出:“冬日肾水味成,恐水克火,故宜养心”。避免冠心病加重或心梗发作,首当其冲是避免诱发原因,如避寒就温、以防感冒,减少活动、避免过劳,有效尽量的避开了诱发原因,可以保证心脑血管疾病减少了至少一半以上的发作可能性。
3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绪的剧烈波动。
4注重夜间的保健。急性心梗发病率夜间明显高于白天,晚上7点到凌晨2点的发病人数占到了全天的40%,这就需要人们注意避免昼夜温差变化带来的刺激以及晚餐过饱饮食带来的危害,同时密切有关白癜风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