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暑热未退秋燥渐起冠心病患者l

今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处暑,但此时暑热未退秋燥渐起,不少人尤其是冠心病患者都感觉时常有心烦易怒、心慌胸闷、睡眠不好等症状出现,对此,中医专家指出,此时节因要面临暑热、秋燥的双重考验,冠心病等患者养心、护心时在饮食、运动、情志等方面都有所讲究。

暑热秋燥对冠心病患者考验不小

临床医学博士后、针灸学博士、重庆市优秀青年中医赵朝庭指出,暑秋天对于重庆人而言,意味着要面临既是暑热又是秋燥的双重考验。中医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与人体五脏功能活动是息息相关的。

暑天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季节,最容易使人心火旺盛,而心火旺的直接表现就是心神不宁、心烦、心慌、易怒、睡眠质量不好等。如果不注意调养,日积月累就易使心阴受损,甚至可能加剧冠心病、心律失常等患者的病情。同时,入秋后人们面临的是秋燥中的“温燥”,即初秋天气尚热或久晴无雨时,人可能出现头痛身热、胸闷胁痛、心烦口渴等肺受温燥之邪。因此,冠心病患者在养心护心上就应有所讲究。

适当吃些苦味、酸味、红色食物

赵朝庭说,《黄帝内经》:“苦入心,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中医认为对心脏最好的食材应是苦味的,因为很多病都是由火而引发,而苦味是最好的灭火器。那么,暑秋天养心在饮食上可适当吃苦清心火,比如苦瓜、丝瓜、柚子、莲子心等都是苦味食品。不过,苦味食物大多性寒,虽然能清热泻火,也不宜吃得太多,否则容易败胃。

也可适当食用酸味食物,如乌梅、杨梅、西红柿、酸梅汤等,酸味收敛,可固护体表,防止出汗过多伤气损心阳。这些正是《黄帝内经脏器法时论》中所讲的:“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

暑秋天人易出现心火炽盛,此时养心还可适当吃红色食物,比如赤小豆,可缓解口渴烦躁,还可用于湿邪导致的水肿。不过,食用赤小豆要分清体质,尿频、小便清长及身体身体瘦弱的人,不宜过食。

在防暑的同时,人们还应注重防燥。燥是秋季的主气,此时养心贵在养心阴,应特别注重滋阴敛阳,饮食宜多进养阴生津、清燥润肺之物,如梨、百合。

适宜静养不宜剧烈运动

赵朝庭说,在闷热的暑秋天人避免不了会出汗,而汗是心的液体,微微出汗能调节体温,有利于气血调畅,但出汗如果过多,易导致心气不足,引起心慌、气短、失眠、神疲乏力等症状。

因此,暑秋天应静养。当然,也不宜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间中,因为冷环境易损伤人体的“卫气”,卫气不足则容易出现感冒等。在选择运动方式时,像极拳、快走和慢跑等就比较适合。时间最好安排在清晨或傍晚气温稍低时,运动也不能过久,40分钟只要微微出汗即可。

保持心情平缓、少发脾气

暑秋天,人的情绪似乎随时都处于一触即爆的状态,再加上秋天有萧杀之气,容易加重心情的忧郁症状。赵朝庭说,中医认为,心主要有两大功能,一是“心主神明”,神明是指人的思维活动;二是“心主血脉”意思是血液的流动,靠的是心气的推动。

因此,暑秋天养心应包括心脏在内的整个神经系统,以及精神心理因素,既要注意暴躁情绪,也要调控消极抑郁之感,因此,保持心情平缓,少发脾气,仍是暑秋天最需坚持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moluof.com/gbyf/116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