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台媒报道,年12月4日著名诗人余光中病逝,享年89岁,代表作《乡愁》、《白玉苦瓜》等。据了解,当时余光中老先生原先只以为是天气多变、气温偏低,到医院检查后决定住院静养,没想到疑似有些小中风,肺部感染、转进加护病房......结果1天之隔,这位作品多选入课本、文坛的“璀璨五彩笔”就过世,亲人与文坛好友都十分伤痛。??
悲伤之余,我们也不禁要思考,如何防治中风,将它扼杀在摇篮里?脑卒中就是人们俗称的“中风”,是一种由于血管问题而引发脑细胞死亡的疾病。我国目前有脑卒中患者约万人,每年新发患者万人,约每12秒就有1人中风,且每年呈持续上升趋势。脑卒中又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其中,缺血性卒中约占80%~85%,是指脑血管被血栓堵塞,也就是人们俗称的“脑梗”。专家表示,约有1/3的脑卒中发病前会是“小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由于发病前症状不明显,患者认知度不高、重视程度不够,以致于忽视或延误治疗。不少老人在冬季有过这样的经历,突然说话不清、单侧肢体麻木无力、眼睛看不清……持续时间短,几分钟到几小时,之后症状消失,身体恢复正常,于是便不把这当回事。其实这很可能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又称为小中风),可能发展为脑梗,因此要引起重视,尽早检查,及时进行干预。
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小中风有以下四点症状:
突发颜面部、上下肢或单侧肢体无力或麻木;
突发语言障碍,或理解力下降,讲话都讲不清楚了;
单侧或双侧眼睛视物模糊,眼睛看东西蒙或重影;
突发头晕,平衡调节障碍或行走困难,有的人是天旋地转。?
?
这些不适通常在1小时内即可缓解,因此往往易被患者及家人忽视。轻型卒中是预警信号,抓住小细节可以挽救生命!
小中风发作时,脑内血管有堵塞,脑神经细胞也会出现短暂缺血缺氧,但由于血流很快就恢复了,对脑神经细胞造成的损坏仍是可逆的,所以患者在小中风发作后很快就恢复“正常”,不会留下后遗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中有三分之一的人这一生中就出现这一次发作;有三分之一的人一生中会出现多次这样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另有三分之一的人会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出现脑卒中,即民间所说的“大中风”。研究发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1年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为12%-14%。
正因为小中风可能是大中风的先兆,故出现上述不适后,医院。这时如果做脑部CT很可能看不到有异常,脑部MR可能看到曾出现小的脑缺血、血管狭窄,或有动脉硬化。和脑梗不同,小中风的诊断不是依据影像学检查,而是依据患者的症状描述,无论CT或MR是否能看到患者脑部有病灶,医生都可以做出小中风的诊断。??
高危人群要尽早预防,避免小卒中变成大卒中!
事实上,轻型卒中患者只要发生过一次,就如同在体内埋下“炸弹”,患者随时处于复发的风险中。据统计,轻型卒中患者1年累计复发率16%,即每6个患者中就有1人复发,5年累计复发率33%,即每3个患者中就有1人复发。一旦卒中复发,非常可能会出现更加严重的、不可恢复的残疾甚至是死亡。因此有效的预防显得尤其重要。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高黏血症、肥胖、吸烟、过度饮酒和缺少运动等都是引起轻型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凌晨3~6点最易发生卒中,出医院!进入冬季后,天气寒冷,大部分高血压的患者血压会有所上升,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高血压患者尤其是注意控制清晨血压,因为有相当一部分卒中是发生在凌晨,凌晨3点到6点之间可以说是卒中的“魔鬼时间”,尤其是脑缺血的发病率特别高。主要原因就是血压在夜间的时候会下降,而到了凌晨四五点的时候,交感神经开始兴奋,这时候血压开始迅速上升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增加了血管血栓的风险,导致脑梗死发生。清晨血压高与清晨心肌梗死、卒中最高发的时段不谋而合。可见,清晨时段是控制血压的关键时刻!??
从目前的流行病学和统计数据来看,救治不及时是造成脑卒中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要改善患者预后,减少脑卒中死亡、致残最有效的措施,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及时就诊,通常发病后的3小时内、至多4.5小时内为黄金救治时间窗。越早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的恢复越有利。欧美等发达国家,脑卒中(中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经出现了拐点,开始呈现下降的趋势。但在我国,每12秒即有一人发生脑卒中,每21秒就有一人死于脑卒中,数据相当惊人。实际上,80%的脑卒中可以预防的。
全国高血压患者2.3亿、高血脂患者2亿,像动脉硬化、脑中风有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发作过程,起源在童年,植根在青年,发展在中年,发病在老年。在这个缓慢过程中,我们在任何一阶段开始预防,都可以比疾病早一步保护我们的脑血管。老年人作为慢病的主要群体,在老年人群中开展慢性病危险因素的干预,改善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有效防治老年人慢性病已刻不容缓。老年慢病群体需要得到全社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