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于洪涛大夫好大夫在线个人网站
赵先生最近一运动、一着急就牙痛,吃了止痛药也不见好转。结果做全面检查时发现他患有冠心病,吃了治冠心病的药之后,牙痛也渐渐消失了。赵先生十分纳闷:“都说冠心病的信号是胸痛、胸闷、气短,我也没这些症状啊?难道牙痛也是冠心病的表现?”
的确,劳累、情绪激动或饱餐后的胸部疼痛、憋闷、气短,这些都是比较常见的冠心病症状,大家也都比较清楚。但是,有一些表现似乎跟心脏的联系比较小,大家可能就会忽视它,比如——牙痛。
心脏没有感觉神经,自己不会疼心脏本身是没有感觉神经的,所以不会直接感到疼痛,但是,心脏上分布着丰富的植物神经。植物神经可以将心脏的异常信号(比如心肌一旦缺血,也就意味着它在缺氧,缺氧就会产生 , 刺激植物神经就相当于发出信号)传递到脊髓中枢。
但因为植物神经的本职不是反馈疼痛,而是维持心脏跳动,所以它的信号会使脊髓中枢有点糊涂。(小编科普:如果说大脑是*中央,脊髓中枢就是国务院,它负责把大脑的指令通过神经纤维传递给全身细胞,并把全身各部位的感觉汇总再反馈给大脑。但有些时候,它也可以直接根据全身细胞反馈的结果,独立做出反应,同时向大脑报告)。
心脏神经连上谁,谁疼我们知道,脊髓分为很多节(相当于走廊里的一排房间),身体不同部位的感觉神经信号会传入到特定的房间(就好比接了一个电话机),所有人都一样。而心脏植物神经传入的房间因人而异,是不固定的(心脏的电话不一定放在哪个房间)。
大部分人连接心脏的电话会与连接胸部的电话放在同一个房间的,所以心脏缺血时常感觉到胸部疼痛。但是有些人连接心脏的电话放到了咽部、下颌、牙的电话所在的房间,于是他们在心肌缺血时感觉到的是咽痛、下颌痛、牙痛。同样道理,还有一部分人连接心脏的电话放到了上腹部电话所在的房间,于是他们可能表现为上腹痛,而被误以为是消化道疾病的症状,有些人也可以表现为肩背部疼痛。这几类症状都被我们称为心绞痛的非典型症状。
心绞痛不一定是真的“痛”因此,如果在体力活动、饱餐、冷空气刺激、情绪变化的情况下,出现上述部位的疼痛,而且引起你疼痛的原因消失后几分钟,你的疼痛也消失了,这就很有可能是冠心病的信号。有这种医院接受全面检查,要跟医生把症状讲清楚。如果真是冠心病,就要尽快治疗。
另外,心绞痛是冠心病发作的典型表现。医学上说的心绞痛不一定是真正的“疼痛”,在上述诱因作用下出现的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压迫感、紧缩感,或其它说不清楚的难受感觉,如果发作诱因、持续时间、缓解方式等方面符合心绞痛的特点,也同样会被诊断为心绞痛。下面我们就详细介绍下,如何鉴别冠心病发作。
初步判断心绞痛,看7个症状典型的心绞痛症状有以下特点:
1.哪儿不舒服:通常是胸骨后或左前胸,少数人会觉得上腹部不舒服,或者嗓子、下颌部位不舒服。具体到某一个人,每次发作的部位通常恒定不变;
2.怎么个疼法:通常有被重物压着,或者被勒住、被裹住的感觉,有的患者还会有哽噎感;心绞痛引起的疼痛是钝痛,一般不会是针刺样、刀割样、烧灼样的锐痛;
3.疼了多长时间:一般这种难受的感觉会持续几分钟,不会只有几秒钟。如果难受的感觉持续超过15分钟,可能就不是心绞痛了;
4.在什么情景下疼:通常在体力活动或情绪波动的时候发作。如果是劳动后停下休息时才发作,那么应该不是典型的心绞痛;
5.后来怎么不疼的:停止活动、休息后就缓解了,含服 后能迅速缓解,一般不会表现为“含 后十来分钟缓解”;
6.还有哪儿会跟着疼:胸部不舒服的感觉发作时,通常也会感觉到左肩、左背、左上肢不舒服;
7.除了疼还有啥感觉:严重时可以伴有出汗。心肌梗死的症状性质与心绞痛相似,但程度剧烈得多,持续不缓解,同时还可能有出汗、恶心、濒死感。
心电图“ST-T改变”不代表就是冠心病在门诊中常遇到因为心电图报告上有“ST段改变”、“T波改变、T波低平”、“ST-T改变”等字样,而来咨询“心肌缺血”的“患者”。
的确心肌缺血的典型心电图确实是“ST-T改变”,但大家不要忘了确诊最主要的条件——症状。如果心电图有“ST-T改变”,但并没有冠心病相关症状和危险因素作参考,就不能因此下断言。那么冠心病都有哪些危险因素呢?
4类冠心病危险因素,您占几条?1.年龄:男性45岁以上、女性55岁以上;
2.疾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肥胖;
3.生活习惯:体力活动过少、吸烟、精神压力大;
4.家族史:早发动脉粥样硬化家族史(即直系亲属中男性55岁以前、女性65岁以前就发生动脉粥样硬化)。
除了上述危险因素外,还包括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病*、衣原体感染等等因素,在此就不再赘述。
年纪轻轻出现症状也不要掉以轻心那么如果 十岁的年轻人出现了冠心病的典型症状,是否需要考虑冠心病呢?现在年轻人发生冠心病甚至急性心肌梗死并不少见,我接诊的冠心病患者中,年龄最小的男性15岁、女性23岁。所以只要是出现典型症状,都应该排除冠心病的可能。
不是所有冠心患者都有“三高”虽然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是冠心病的三大危险因素,但并不等于所有冠心病患者都有这些因素。实际上,找不到任何危险因素而发生冠心病,甚至急性心梗的例子屡见不鲜。这是因为,目前医学对冠心病的发病原因还远远没有研究清楚。所以建议大家未发病时多预防,已发病时看症状。
没有过心绞痛,也能直接得心梗急性心梗的症状与心绞痛相似,但程度更严重。心梗可持续数小时不缓解,可以有饱食、情绪激动、大量吸烟等诱因,也可无明显诱因。相当多的患者在心梗前,并没有发生过心绞痛,所以,以前没有过心绞痛,并不能说明您得的不是心梗。
心绞痛,不是越疼病越重也有患者询问,症状的严重程度与冠心病的严重程度是不是成正比呢?一般情况下,同一个人发生心肌梗死时的症状比心绞痛要严重得多。但不同患者之间症状严重程度与其病情严重程度没有可比性,临床上有一些患者(主要是高龄、糖尿病患者)在心梗发生时没有任何痛感,等到引发了心功能衰竭后,才因为心衰的症状来就诊。
另一方面,不同的患者之间对痛觉的敏感性、耐受性不同以及个人的修养、性格不同,不能认为痛得厉害的病情就一定重。
总之,动脉粥样硬化是人体正常老化的一个过程,我们只有充分的了解了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发作症状,才能有效的预防和及时的治疗。
专家名片洪涛,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擅长:冠心病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救护治疗、心内科危急重症的监护治疗、床旁血流动力学监测以及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高血脂的药物治疗。网上发表文章:7篇
获得患者投票:30票
获得患者感谢信:10个
可网上咨询、电话咨询、预约加号
点击立刻咨询专家
以上数据来自好大夫在线,截至年12月10日
责任编辑:梨子
欢迎转发,如需转载,请联系!
更多大专家的小建议,靠谱、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