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治疗后冠心病中医治疗的优势

白癫疯有效方法 http://m.39.net/pf/a_6113618.html
冠心病是全身代谢性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慢性炎症反应长期修复的结果,单纯改善改善冠状动脉局部血流动力学的治疗模式显然不能完全解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病理基础,甚至会启动或加速其潜在的病理改变。因此,仅以冠状动脉局部血流的恢复作为介入治疗成功与否的标准,忽视其病变发生的基础,不可能解决患者的终身问题。传统中医药是在整体辨证的指导下,根据患者气血阴阳的偏盛偏衰进行药物治疗,虽然中药治疗的具体病理环节不十分明确,但其众多成分综合作用的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可补充西医单一病理环节干预的不足。我们前期利用家兔、大鼠再狭窄和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研究表明,活血化瘀、益气活血、活血解毒中药可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血小板活化、血栓形成、血管内皮功能、脂质代谢、炎症反应和血管重构等多个环节,显示有一定的整体综合作用的优势。由此,自国家八五攻关以来,围绕介入治疗后再狭窄形成,我们按照现代循证医学的理念进行了系列临床研究,以客观评价中药在干预介入治疗冠心病方面的优势。国家“八五”至“十五”攻关期间,陈可冀院士带领的课题组根据冠心病介入治疗后血管内膜增生、血小板活化、血栓形成等病理改变及患者舌质紫暗、瘀斑,舌下脉络曲张等表征,认为属于血瘀证的范畴,采用传统活血化瘀名方进行干预,证明有一定的预防再狭窄形成和心绞痛复发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处方,进行临床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的临床研究,随访一年观察,证明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药治疗,可显著降低再狭窄形成,减少心绞痛复发。同时证明患者血瘀证的轻重是发生再狭窄的一个中药因素,也说明患者整体表征和潜在的局部病变相互一致。国家十一五期间,根据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局部介入治疗后,血运回复,局部血栓留滞,血小板进一步活化、粘附聚集等病理改变、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及患者多存在乏力、气短、舌质暗红等临床表征,病证结合进一步拓展中医病机,认为其主要病机为“留在瘀、虚在气”。为此,我们进行了益气活血中药结合西医常规治疗干预介入治疗后ACS的设计13个中心多例患者的随机对照、国际注册的临床研究,证明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益气活血中药干预,可进一步降低ACS患者1年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单纯西医常规治疗相比,主要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绝对降低了3.50%,次要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绝对降低了3.30%;可明显改善介入后患者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时对中医症状和血瘀证计分亦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血运重建后后心肌组织无复流(no-reflow)和血流缓慢(slow-flow)现象,即心外膜冠状动脉再通,造影示冠脉血流TIMI3级者,仍有超过25%的患者不能获得满意的血流灌注,是影响心肌梗死预后的关键病理环节。国家十五期间,我们采用心脏声学显影超声的方法,以心肌组织灌注为主要指标,进行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的临床研究,随访半年,证明证实益气活血中药可明显改善患者血运重建后的心肌组织灌注,保护室壁运动功能和生存质量,从心肌组织灌注水平,证明了西医常规治疗联合益气活血治疗的优势。   近年来,围绕冠心病介入治疗后的主要病理环节,国内开展多方面的基础研究,证明中医药可干预介入后的炎症反应、血管内皮反应性增生、细胞凋亡、血管内皮功能、血管重构和血栓形成等,显示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我们采用中药涂层支架进行中国小型猪冠状动脉介入干预,证明中药抑制血管内膜增生和促进血管内皮化方面,较西药雷帕霉素有一定的优势,显示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如何按照循证医学理念,科学评价临床安全性和疗效优势,进而转化应用,当是今后研究的一个中药任务。史大卓,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二级教授,国家中医心血管病重点专科主任,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擅长治疗冠心病、心功能不全、高血压病、心肌梗死、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长按识别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moluof.com/gbsw/80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