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成为中医药界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

↑点击上方“蓝色字”免费订阅

将活血化瘀法运用于冠心病治疗的已故著名中医专家郭士魁老先生。他说,0世纪60年代以前,活血化瘀主要用于跌打损伤、妇科疾患等,在冠心病的治疗中应用较少。中医临床治疗冠心病最常应用的是宣痹通阳法,代表方剂是“栝楼薤白半夏汤”,但有的时候疗效并不十分理想。当时,以治疗心血管病见长的郭士魁每天要收治六七十名患者,在不断探索的临床用药过程中,他发现大剂量活血药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绞痛,因此,郭老开始尝试用活血化瘀中药治疗冠心病,果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从而创造性地将活血化瘀治法带入到冠心病的治疗领域。

据不完全统计,自98年以来,全国各地发表活血化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论文有篇,病例数6万余例,有效率达85%左右,疗效明显提高。活血化瘀已成为我国中医药界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在此基础上衍化而成的理气活血法、益气活血法、益气养阴活血法、化痰活血法等,使活血化瘀方法得到不断拓展,临床疗效进一步提高。

任何一项治疗措施,都有其优缺点,不能被滥用。

有些人不恰当地扩大了活血化瘀的适应范围,甚至出现了“无病不血瘀,无药不活血”的滥用状况,值得大家反思。

杜明明老师和大家一起讨论了活血化瘀治法取得的巨大成就。

这是按照中医故有规律,发展中医学术的好方法。

通心络也是活血化瘀领域众多中医药成果之中的一个,是一个亮丽的果实。

吴以岭院士认为,活血化瘀,就是针对血液流通不畅、血液瘀滞进行的一种针对血液的治疗方法。瘀血阻滞在络脉,除了血液的黏稠凝聚外,还有血管本身的原因,如容易引起心肌梗死的血管痉挛。为什么治疗方法只针对促进血液的通畅,而没有针对血管本身的功能改善呢?一系列的疑问使一直专注于理论创新的吴以岭不断思考着正确的方向。他在98年参加了全国冠脉痉挛综合症学术会议后,更是发现西医有关冠脉痉挛的学说与他一直进行的络脉研究不谋而合。当时他的工资只有60块钱,于是他斗胆向朋友一下借了6万元,自己做了00份的通心络胶囊免费送给病人服用。到年,他共回收了有效病例00例,并根据这00个有效病例发表了《中药通心络治疗冠心病、心绞痛00例》的学术论文,第一次将他的针对络病的研究成果公之于众。

99年正是吴以岭的创业初期,国家科委一位领导找到吴以岭,认为他的研究和发展思路是对的,而且是很有希望的,并让他带着自己的研究成果到国家科委作汇报。经过国家科委领导和专家们的研究和肯定,根据络病理论而制成的通心络成为我国第一个治疗冠心病的中药国家项目。国家计委和科委共投入万支持通心络。十年前,国内外许多著名中西医专家对通心络课题进行专题研究,取得了大量科研成果,共发表学术论文余篇。

活血化瘀研究获国家大奖

00年月0日上午,国家科技奖在京隆重颁发。在获奖的项目中,医药卫生类项目共有6项,占.97%。由陈可冀、李连达两位院士领衔,中医院集体研究完成的“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是惟一荣获0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医药卫生项目,也是中医药研究领域在获得国家科技奖励上的历史性突破。

陈可冀教授90年9月0日生,福建省福州市人;年毕业于福建医学院,中国中医研究院建院初期奉调来京;曾随名医冉雪峰、岳美中、赵锡武系统学习中医和临证多年,学而有成,融为一体;曾获北京市在职西医学习中医一等奖,为我国第一代中西医结合专家。

他在回顾科研历程时,总会提起最早提出将活血化瘀法运用于冠心病治疗的已故著名中医专家郭士魁老先生。他说,0世纪60年代以前,活血化瘀主要用于跌打损伤、妇科疾患等,在冠心病的治疗中应用较少。中医临床治疗冠心病最常应用的是宣痹通阳法,代表方剂是“栝楼薤白半夏汤”,但有的时候疗效并不十分理想。当时,以治疗心血管病见长的郭士魁每天要收治六七十名患者,在不断探索的临床用药过程中,他发现大剂量活血药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绞痛,因此,郭老开始尝试用活血化瘀中药治疗冠心病,果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从而创造性地将活血化瘀治法带入到冠心病的治疗领域。

  年,以医院的课题组在郭老治疗经验的基础上,又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率先提出冠心病的主要病机为“心血瘀阻、血脉不通”,倡导以活血化瘀法为主治疗冠心病。课题组首先在国内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安慰剂对照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方法,证实了活血化瘀方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研究结果发表在80年代初期《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上,得到当时国内心血管病权威专家的高度评价。此后,这种理论认识和治疗方法得到了国内学者的广泛认可,并迅速在全国推广应用。

据不完全统计,自98年以来,全国各地发表活血化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论文有篇,病例数6万余例,有效率达85%左右,疗效明显提高。活血化瘀已成为我国中医药界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在此基础上衍化而成的理气活血法、益气活血法、益气养阴活血法、化痰活血法等,使活血化瘀方法得到不断拓展,临床疗效进一步提高[]。

李连达,男,汉族,94年出生于辽宁沈阳。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疗系,00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在长期的科研医疗工作中,在中药药理学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他在“自体骨髓干细胞经心导移植治疗冠心病的研究”中,首次将中药与干细胞移植合用治疗冠心病,优势互补,显著提高了疗效及干细胞移植成功率,为冠心病治疗开拓了新领域,解决了医学界心肌细胞不能再生的难题。在“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领域,他研制0种活血化瘀新药,提高了中药研究及新药研制水平,使活血化瘀成为我国中医治疗冠心病的主流治法,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他不遗余力地推动中药药理学学科的发展,建立了一些新的动物模型与实验方法,于年创建中药药效学评价标准及技术规范,得到学术界的公认,并成为国家标准,为继承发扬中医药学,促进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说到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获奖的事情,还有一个代表性成果,就是“通心络”的理论与新药开发。几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吴以岭教授,年,正在读高中的吴以岭与那个时代的很多有志青年一样,做着天真的大学梦,但“文革”的开始将这个梦无情地打碎了。为了不虚度时光,吴以岭向父亲提出自学中医的愿望。父亲吴世升是地方上很有名气的中医,对儿子的这种选择,他只留下了语重心长的几句话:为医要精求医术,切防庸医杀人不用刀;为医要崇尚医德,不分贵贱,一视同仁;为医要不断进取,学问与年龄俱进不息。在父亲的鼓励下,吴以岭开始如饥似渴地钻研古代医学书籍,还经常假装成病人,在乡里卫生院偷学大夫看病,并自医院校的全部教材。年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他用一个月时间补习了所有高中课程,考上了河北医科大学中医系。上大学刚一年,几个老师觉得他知识扎实,又有多年学医的积累,就鼓励他报考研究生。当时的时间已经非常紧迫,难度可想而知。凭着多年的积累,他只用个月的时间就补完了大学5年的课程,年9月被南京中医学院录取为首届硕士研究生。

98年,从南京中医学院完成了硕士学位的吴以岭谢绝了导师的盛情挽留,回到了滋养他成长的燕赵故土。他想用自己的良知和多年积累的医学知识,像父亲当年一样悬壶济世,造福百姓。

他认为,血管即中医所说的经络,粗者为经脉,细者为络脉,络脉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小血管。活血化瘀,就是针对血液流通不畅、血液瘀滞进行的一种针对血液的治疗方法。瘀血阻滞在络脉,除了血液的黏稠凝聚外,还有血管本身的原因,如容易引起心肌梗死的血管痉挛。为什么治疗方法只针对促进血液的通畅,而没有针对血管本身的功能改善呢?一系列的疑问使一直专注于理论创新的吴以岭不断思考着正确的方向。他在98年参加了全国冠脉痉挛综合症学术会议后,更是发现西医有关冠脉痉挛的学说与他一直进行的络脉研究不谋而合。当时他的工资只有60块钱,于是他斗胆向朋友一下借了6万元,自己做了00份的通心络胶囊免费送给病人服用。到年,他共回收了有效病例00例,并根据这00个有效病例发表了《中药通心络治疗冠心病、心绞痛00例》的学术论文,第一次将他的针对络病的研究成果公之于众。

99年正是吴以岭的创业初期,国家科委一位领导找到吴以岭,认为他的研究和发展思路是对的,而且是很有希望的,并让他带着自己的研究成果到国家科委作汇报。经过国家科委领导和专家们的研究和肯定,根据络病理论而制成的通心络成为我国第一个治疗冠心病的中药国家项目。国家计委和科委共投入万支持通心络。截至目前,国内外许多著名中西医专家对通心络课题进行专题研究,取得了大量科研成果,共发表学术论文余篇。相关的研究证实,通心络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作用:第一是对血液的治疗作用。通心络可以降脂抗凝,改变血液流变学、抵制血小板聚集及血栓的形成,从而改善血液的黏稠凝聚状态。第二是对血管病变的治疗作用。能明显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稳定斑块,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进程,有效缓解血管痉挛。第三是有效抑制心梗后的心室重构。第四是对微血管有显著保护作用,能明显保护急性心肌梗死晚期再灌注心肌微血管内皮功能和微血管的完整性[]。

通心络是众多中医药成果之中的一个,是一个亮丽的果实,不是唯一的成果,这样的事例说不完。这样的成果,既有中医传统理论的支撑,也有前人不断探索的尝试,更为后人昭示了前进的道路。

中医对人体的认识,是大写意方法,是描述动态变化的方法,而不是写形、写实一一曹东义《挺起中医的脊梁》之王红霞十三讲中医认识人体

中医以独特方法认识人体

贝塔郎菲说:“一切知识始于感觉经验。因此,科学活动的最初倾向是要设计形象化的模型。例如,当科学得出结论,认为称作原子的基本单位是实在的基础时,它的最初概念是相似于小型台球的微小而坚固的物体。不久,人们认识到原子并不是如此,最终单位不是用形象化的模型所能定义的实体,而是只能用数学的抽象语言加以规定,使用像‘物质’和‘能量’,‘微粒’和‘波’这样的概念,仅仅表明它们的某些行为特征。当人类观察星星有规律的运动的景象时,他们首先寻找宇宙中巨大的机器,认为是这些机器的旋转使星星——亚里士多德想象的水晶般的球体——保持和谐的运动。直到天文学打破了这幅画面,人们才认识到,行星运动的秩序只是由于天体在空虚的太空中相互吸引而造成的。因此,结构是人类为解释自然过程的有序性而首先寻求的东西;至于从组织力方面来解释,则困难得多。”

贝塔郎菲的论述,恰好说明了西方科学是从构成论出发,来研究客观世界规律的特点,这与中国古人从生成论开始研究世界和生命,有着明显的区别。

我们都学习过“氢原子的电子云图”,试想,氢原子只有一个核外电子,它哪里来的电子云?这不过是把不同时期的一个电子的运行轨迹加以叠加描述罢了。一个电子,应该外绕原子核做圆周运动,为何这个电子的运行轨迹不是一条线?这说明,电子的运行受到各种外来影响,必然不能按照理想的轨迹运行,因此才会有“电子云图”的形成。这样“科学”的“电子云图”是被迫无奈的表示方法,尽管符合实际,但是它不具有科学要求的“普适性”。假如城市的道路交通状况,也采用这样的方法,就是一片混乱,道路上的行人就会人踩着人、车压着车,是一幅惨不忍睹的“交通事故图”!

中国古人一向善于表述运动、变化的事物,山水人物画都注重传神、写意,而不是仅仅写形、传实。西方的天使一定要有翅膀,中国的神仙就不需要翅膀,只要衣服飘飘,周围有几多云,就是在飞行。

中医对人体的认识,也是一种大写意的方法,是描述动态变化的方法,而不是写形、写实。中医依靠生成论的独特方法,构建认识模型,解释了人体生理病理的秘密,指导着养生、治病。

认识疾病,首先应该从认识人开始。中医、西医都有独特的人体观。

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茫茫宇宙之间,人是从哪里来的?对于这个问题,曾经激起世界各个民族人们的探索热情,也曾经产生过许多不同的说法。

古希腊神话认为,宙斯和奥林匹斯圣山上的众神,是人类的缔造者。信仰《圣经》的人,认为是上帝造的人,先有了亚当,后来又从亚当的肋骨培育出夏娃,在伊甸园里产生了人类的后代。亚里士多德的解剖学著作,就说男人比女人少一根肋骨,因为改正这个讳莫如深的错误,曾经使早期的解剖学家深受教会迫害。

当然,中国古代的传说不止一种,对于人类起源的看法也不一样,有的似乎玄虚,如女娲造人的传说;有的朴实,那就是中医经典著作《内经》等对于人的生命来源正确描述。那么,产生于几千年的中医学是怎样论述人类起源的呢?

中医学没有上帝造人、神仙造人的说法,而是按着自然界自身发展的思路,解释人类诞生的原因。《内经》说:“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也就是说,人体虽然生活在地上,但是他们的生命一刻也离不开天的空气。人如果不呼吸,马上就会死亡,所以古人把去世叫做“咽气”。也有的说人的死亡是“没气了”,一个朝代即将灭亡的时候也可以形容为“气数已尽”,不可挽救了。地气形成的五味,也是人体生存所依赖的基本物质,所以在一说“人绝胃气则亡。”

中医非常重视人体的呼吸,重视气,而对于心跳的认识则属于相对次要一级,这是中医与西医不同的地方。在气与血的关系中,气属于主动的动力部分,血属于相对安静的部分。中医认为,血液的流动,要靠气的推动。所以中医说,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虚的时候,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血液也会淤滞。

自然界里的气,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流动的,是有温度变化的。这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出于地球的自转和日月星辰的旋转。因此,有太阳的时候,气温高;没有了太阳,气温就降低。春天的气温暖,夏天的气炎热,秋天的气凉爽,冬天的气寒冷,一直在变化不停。

中国古人很善于观察,也很善于总结。“立竿见影”是一个成语,人们往往借此形容办事效率快,或者成效显著,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立竿见影”是最早的科学研究。树立一个杆子,测量日影的变化,这就产生了古代的历法,也就阐明了太阳与月亮、太阳与地球的运动关系。因此,就萌生了古老的农业科学,当然,也给古老的医学建立了科学的方法论:天人相应。

古人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了四季的划分,而且,又把四季进一步细化,5天是一候,候是一气,也就是5天一个节气,6气是一季,把全年分成4个节气。在春秋战国之前,人们就重视建立日历,“授民以时”是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职责,违背了农时,就无法取得人民的信任,政权就不牢固。

如何保证月亮十五圆,那可不是一般的学问。欧洲人不讲农历,只讲公历,也就是只研究太阳与地球的关系,不研究地球与月亮的运动关系,所以,他们的月亮“随便圆”。刘明武先生说,中国人的历法是一个阴阳合历的历法,既有望朔,也有闰月,正是《易经》所说的“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来暑往而岁成焉。”

中国古代把一年划分农历4节气,气候与节气是否相符,气候降临的早与晚,不仅与农作物生长有关系,也与人体的疾病发生与否,甚至与发生什么病都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农历与中医也有密切的联系。

值得重视的是,中国的农历很注意远期预测,在天气很热的时候,他们就想到了寒冬腊月,想到了阴阳气的变化,因此说“夏至一阴生”。

农历规定:“夏至三庚便数伏”,因此“夏至”之后到“数伏”,还有0来天。每年伏天为0至40天,最热的时候是“中伏”。伏天是酷热难耐的时候,但是在“初伏”到来之前的“夏至”,古人通过测量,知道日晷的影子已经到了最短的时刻,马上就要发生转化了,“重阳必阴”,因此就发出来第一份阴气增长的预报:“夏至一阴生”。因此,夏至就是阴阳转化的一个“拐点”。

冬至的时候,刚开始数九,“冷在三九”,所以,冬至的时候,天气还不太冷,最冷的时刻还未到来,然而,日晷的影子已经达到了最长,此后必将一天一天地缩短,阳气已经萌动。所以,古人据此又发出来一份阳气增长的预报:“冬至一阳生”。这就是“重阴必阳”所揭示的规律,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另一个“拐点”。

由此可见,古人“立竿见影”,进行科学研究的结果是很可靠的。

这说明,天地阳气的变化,出现在气候变化之前,天地的阳气是动力,而气候的变化,必须按照阴阳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内经》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古人靠着多年的客观观测,得出来阴气、阳气变化的规律。年复一年,屡试不爽。因此,他们坚信自己的主张:阴阳气的变化,出现在气温的变化之前,是万物变化的动力。

人是自然界自身发展而形成的,人体也要按着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而改变自己的节律。当然,知道这种变化规律,主动适应这种变化,就能保持健康防止疾病;否则,逆时而动,就有可能生病、短寿。

《内经》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讲的就是人体与自然界阴阳变化的密切关系。

人体出生之后,要靠自然物质的补充与营养。人必须不断地与自然界交换物质,才能维持生命的状态,古人称之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天的五气,就是风、火、湿、燥、寒,这五种性质的气候,是划分四季的主要因素。

地的五味,就是酸、苦、甘、辛、咸。这五种滋味,是一切食物营养的基本要素。

五气入鼻,藏在心肺;五味入口,先入肠胃。五气、五味可以代表对人体有益的万物。

在五行学说的指导下,五就是全部,五气指的是全部的天气,五味也就是天地万物的所有滋味。人的生存离不开五气与五味,离开了人的生命也就停止了。

因此说,古人对于自然,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敬畏,即所谓“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就是说,人类只有顺应自然界的变化,才能生得自由,活得滋润。如果人不能顺应自然,不能从自然界不断获取物质,人的生命就结束了。

古人把气看得很重要,认为“气聚则生,气散则亡”。具体到身体的内部,与气有关的内容进一步丰富起来,比如把人划分为有形的物质与无形的功能,叫做形与气的关系。一个人必须形和气相平衡,才是健康的。如果一个人太肥胖,一动就气短,没有力气,活动不灵便,中医就称之为“形盛气衰”;如果一个人过度消瘦,虽然力气不小,行动灵活,但是不丰满,甚至是皮包骨头,就叫做“气盛形衰”。

在气与形的关系之中,气为阳,形为阴。

身体里的气进一步细化,就可以因为它分布的部位不同、作用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名称,就有了肺气、心气、肝气、脾气、肾气、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不同的称谓。当然,这里所说的“气”,就像力学取得统治地位之后很多自然作用都被称为“力”一样,“气”只是一个词尾,肺气、心气、肝气、脾气的核心是前边的脏腑,气只是表示肺、心、肝、脾等脏器的功能。

阴阳是古代汉语写的辩证法

很多不了解中医的人,往往说阴阳是玄虚的,说那是算命先生的把戏。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阴阳学说一点也不玄虚,或者说它“玄而不虚”,因为“玄”就是规律,《老子》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可见玄就是万物变化的规律。阴阳学说是古人对于自然界万事万物观察、总结之后,提出来的普遍规律。

古人怎么就认识了阴阳?其实并不复杂。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回到从前,在那物质极度贫乏,满眼都是广阔原野的古代,古人有了余暇,开启了智慧的思考,他认真观察自然的时候,体会最深的东西首先是白天与黑夜的交替出现。经过多年的体验之后,聪明的古人就会思考,对比强烈的白天和黑夜,它们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答案“很容易”地就浮现出来:是太阳的光照。因此,古人崇拜太阳。

古人另一个体会比较深切的感受,是炎热与寒冷,水与火的对比。

炎热的夏天,经过缓慢而悠长的时日,不可逆转地转化为寒冷的冬季;寒冷的冬季,同样经过悠长而缓慢的变化,不可逆转地要到达夏天。这样的体验,一次一次地出现,不断积累,不断思索,就找出来规律。也就是说,寒暑冷暖变化的背后,一定有什么东西在支配着,或者是什么力量在推动着日月星辰的运动。

“法相莫大乎天地,变化莫大乎四时”,“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来暑往,而岁成焉。”地球与太阳的关系,古人研究的最早,印象最深刻,结论也很可靠,以至于今天还是正确的,这也是中医理论具有“普适性”的一个证明。

有了太阳,就有了光明,就有了温暖。背离了太阳,就会产生黑暗,就会有寒冷。

火与太阳一样,也有光明与温暖的属性,而且火还有向上,向外,轻盈易动的特性。水与火的性质相反,寒凉而且向下,沉静而质重。

古人有了用火的经验,也有了测量日晷观察寒暑变化的“实验”,规律性的认识逐渐出现了。

经过千万年的观察、总结,古人逐渐形成了阴阳的概念。

古人认为,凡是温暖、向上、向外、光明、活动、清虚的物质属性,都是属于阳的范畴;与阳恰成对比的就是阴,凡是寒冷、向下、向内、黑暗、静止、浑浊的物质属性,都属于阴的范畴。

比如,一天之中,白天因为光明温暖而属阳,夜晚由于黑暗寒凉而属阴。四季之中,春夏季节因为温暖暑热而属阳,秋冬季节由于寒凉清冷而属阴。

因此,中医的经典著作《内经》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故治病必求于本”。

也就是说“阴”与“阳”,是天地之间最根本的规律;是划分、归类万物最高的纲领;是一切量变与质变的力量源泉;是万物产生和死亡的根本原因;宇宙之间鲜明的巨变与微小的变化,都是由阴阳的变化引起的。因此,治疗疾病必须从根本上找原因,这根本的原因就是阴阳。

《内经》说,天地的形成过程,阳气积累就形成天,阴气积累就形成地。天上的日月星辰不停地变动,所以天的性质属于阳;地相对不动,所以地的性质属于阴。古人从天地那里学来了智慧,因此《易经》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春天阳气逐渐强盛,万物复苏萌生,所以阳气主生;秋冬阴气逐渐加强,万物凋零,叶落归根,所以阴气主杀藏。《易经》说:“生生之为易”,天地之大德曰生。

世界万物具有无限的可分性,阴阳之中也可以进一步划分阴阳。

比如,虽然春夏总体上属阳,但是春夏的每一天也有阴阳;一天中的阴阳,根据阴阳气的多少,还可以划分为阳中之阳、阳中之阴;阴中之阳,阴中之阴。

比如,上午整体上属阳,而且是阳气逐渐增加的过程,所以是阳中之阳;下午虽然总体上属于阳,但是由于属于阳气在逐渐减少的过程,所以属于阳中之阴。

自然界是变动不居的,阴阳也是不断变化的,不会总停留在某一个水平上。

这就形成了中国古代的辩证法,是非常符合事物本来面目的认识方法。

阴与阳之间的互相转化,往往是阴消阳长,或者是阳消阴长的过程。而且,量变会逐渐积累为质变,质变也就是“界变”,由阳界变为阴界,或者由阴界,变为阳界,都是质变。比如,白天变为黑夜,黑夜变为白天,或者春夏变秋冬,秋冬变春夏,都属于质变、界变(阴阳界变)。

古人称“重阳必阴,重阴必阳”。

比如,日出的时候,阳气逐渐增加,到了中午阳气达到最盛,然后逐渐衰退,到了傍晚转为阴。入夜的时候属于阴,而且阴气逐渐增加,到夜半的时候,阴气最盛,然后逐渐衰退,到黎明转为阳。这就是“重阳必阴,重阴必阳”,“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来暑往而岁成焉。”不仅年的变化有规律,月的轮回也有规律,一日就可以分为四时,都具有规律性。

阴与阳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还要不断地相互消长、转化。

因此,我们不难看出,阴阳学说是古人对于自然界的日月运行、四时变化规律进行总结而提出来的,一点也不抽象难懂。只要你睁眼看世界,就离不开阴阳组成的万物。换句话说,万物都有阴阳的属性,一睁眼就见到了阴阳。

人体既然是自然界阴阳之气变化的产物,也必然会有阴阳的属性。

正是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中医学治疗疾病的根本问题就提了出来:“治病必求于本”。

本就是根,本就是基础。古人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内经》所说的“生之本,本于阴阳”。也就是说,生命的根本必须建立在自然阴阳变化的基础上,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都必须在阴阳学说的指导下,进行求索。

具体地说,人的体表可见,所以体表属阳;体内脏器深藏不露,所以体内相对体表来说属阴。都在体表,腹部经常屈曲,因此属阴,背部经常伸展,因此属阳。人体的上部属阳,下部属阴。

古人研究人体也必须建立标准,其对体位的描述也有“标准体位”,这就是“坐北朝南”,以此为基准,进行描述和概括。这就是“建正、立极”。太阳从人体的左侧升起,从右侧降落,所以,古人说“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因此,人体左为阳,右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因此说男左女右。

人的身体里的内脏,根据其不同的生理特点,也被划分为阴与阳的属性。心、肝、脾、肺、肾,这几个内脏,由于它们的功能主要是储存精气,属于一种静态,而不是传导饮食水谷的动态,所以属阴;胃、小肠、大肠、胆、膀胱,这几个器官,主要功能属于传导水谷代谢产物,是动态活动,而不是储存精气的静态储藏,因此属于阳。

人的身体里阴阳之气的关系,决定人体的健康状态。

人体的活动属阳,而物质基础属阴。因此,一切活动都必须以物质为基础;基础物质发挥作用,必须通过功能活动才能实现。中医说:“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说的就是两者的互相依存关系。

如果一个人活动量太大,就会消耗过多的基础物质,造成基础物质的严重不足,就会形成疾病,中医叫做“阳损及阴”。如果基础物质被耗竭,人体的生命活动也就受限制,或者会因此而死亡,中医叫做“阴损及阳”。

当然,一个人,只有基础物质,没有生命的活动,这些基础物质就会停滞下来,运动不好,流通不畅的物质,不但无法发挥作用,而且会影响生命活动的进行,形成疾病。生命依赖的物质,如果完全处于停止状态,失去了活力,生命也就结束了。

所以,中医的经典《内经》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







































心系山区北京中科医院温情相伴
白癜风的危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moluof.com/gbsw/48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