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医院”可以 我院 冠心病(CHD)是目前最主要、致死率最高的慢性疾病之一,为探讨冠心病的发病机制,制定临床上的早期筛查和干预策略,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以我院院长、心内科专家林英忠为首的专家团队从年起开展了课题《IL-35、IL-37、Chemerin及OSAHS参与冠心病发生与进展的机制及临床观察》研究,率先发现新型T细胞亚群参与了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发生发展以及细胞因子白介素-35(IL-35)、白介素-35(IL-37)可能成为治疗ACS新的生物靶点,并率先提出新型脂肪因子Chemerin可能成为ACS新的标志物,该研究成果获年度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广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奖一等奖两项科研大奖。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等问题使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急剧上升,并且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的高血压病患者、脑卒中患者、心力衰竭患者、心肌梗死患者等心血管病人至少有2.9亿人,平均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2个患有心血管疾病,平均每10秒就有一个人死于心血管疾病。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年,以冠心病为主的缺血性心脏病将成为我国人民的头号杀手。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表明,冠心病是一种多因素导致的疾病,其发病机制错综复杂,但发生发展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归根结底是一种炎症性疾病,是抗炎与促炎之间的失衡导致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细胞因子不仅参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且影响预后。
林英忠的研究团队通过流式细胞术(FCM)、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blot)等实验研究方法,分析了调节T细胞功能异常、脂肪因子、炎症因子、高血压及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等病理因素参与冠心病发生与进展的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平衡的CD4+T淋巴细胞亚群、调节T细胞、炎症细胞因子白介素-35(IL-35)和白介素-37(IL-37)作为保护性因素,脂肪细胞因子Chemerin和OSAHS作为有害因素参与了冠心病发生发展过程。
该研究的主要创新点是,率先基于外源性血管紧张素II诱导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首次在国际上证实CD4+T淋巴细胞极性变化介导缬沙坦的抗动脉粥样硬化效应;率先通过流式细胞技术、ELISA和Westernblot方法检测外周血调节T细胞标志CD4(+)CD25(+)GARP(+)水平,分析调节T细胞活性标志物CD4(+)CD25(+)GARP(+)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关系;首次在国际上发现ACS患者新型调节性T细胞活性受抑,新型促炎性效应性T细胞活性亢进;首次在国际上提出Chemerin是ACS而非稳定型冠心病患者新型生化标志物;首次在国际上发现ACS患者外周血IL-35、IL-37表达异常,分析与IL-35、IL-37与ACS发生、进展及预后的相关性,提出IL-35、IL-37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新靶点的假说;率先通过ELISA方法测定冠心病组、OSAHS组、OSAHS并冠心病组及无OSAHS无冠心病等4组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浓度,评价OSAHS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
林英忠的研究团队根据该成果撰写发表了40篇专业学术论文,其中SCI收录15篇,总影响因子达46.3分,论文被引用次,其中单篇最高被引25次。课题进展期间还培养了硕士研究生8名,开展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和学术讲座4次。该研究成果更是获得国际高血压协会(ISH)主席、AHA高血压研究工作组前任主席、加拿大麦吉尔大医院教授Dr.ErnestoSchiffrin,美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OhioStateUniversity教授Dr.AvnerFriedman,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教授Dr.MayumiFujita等多位国际知名专家的高度评价。 根据该研究成果,在临床实践中,可对冠心病高危人群或冠心病早期阶段的患者的IL-35、IL-37、Chemerin等生物学标志进行检测,及时开展冠心病的一级、二级预防,可有效延缓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显著降低治疗成本、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实现对高危患者的早期筛查和早诊断、早治疗,显著改善患者的愈后生存质量。相关研究成果已在广西中医院、广西中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等9家医院推广应用,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谭德军)文稿来源:广医院文稿编发:宣传科觉得不错,请点赞或转发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