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一周鹏心血管空间(六)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2)……(通俗版)
核心提示:冠心病的当代治疗,基础和本质是对冠心病可控危险因素的强力干预。生活方式的改变、可控危险因素的强力干预和积极的抗血小板治疗,对冠心病死亡率降低的贡献是60%-80%。血运重建技术如支架,是急性心肌梗死(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和高危非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救命措施,也是最佳药物治疗不能控制的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手段;冠脉搭桥能缓解症状也能延长患者寿命,但所有血运重建手段也是建立在内科治疗和危险因素的干预基础上。
本节开始与广大患者朋友、基层同事共同分享公认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冠心病其它危险因素、冠心病的等危症、冠心病不太确定但又有可能的危险因素、冠心病不靠谱导致过度检测的危险因素和冠心病的保护因素,希望对患者和基层医生朋友们有点帮助。
参考文献和相关内容请见本节的最后部分的“参考文献”及相应链接。
冠心病最清楚、明显的危险因素是:
1.吸烟:(2.9OR)
2.糖尿病:(2.4OR)
3.高血压:(1.9OR)
4.高脂血症:(1.9OR)
5.家族史与遗传:早发冠心病的家族史
6.性别和年龄:男子45岁以上,女性55岁以上
总点评:
1-4是可控、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掌握在患者朋友和医生的手中,对冠心病的防控,大有作为。
5-6是不可控危险因素——掌握在上帝手中,但上帝也给了我们机会:通过对1-4危险因素的全面防控,可以把年龄、性别和家族史带来的风险压缩到最低。
OR是指“优势比”,也称为危险比率。以吸烟为例,2.9OR的意思是:在已经患冠心病的患者中,吸烟的人数是在未患冠心病同龄人群中的2.9倍。OR大于1,也可以理解为:危险因素使冠心病患病年龄提前。
1.吸烟:
是冠心病的第一危险因素,包括二手烟,属于外部因素。吸烟导致心血管疾病而致死的人数,远超过吸烟导致肺部疾病而死亡的人数。
2.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个心血管和代谢内分泌疾病,也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在机体内部的疾病或者危险因素中,糖尿病是冠心病的最危险因素,因此,许多科普作品上把糖尿病称为“甜蜜的杀手”。中美两国成年人糖尿病的患病率都在12%左右,此外,我国还有将近1.5亿人处于糖尿病前期。
3.高血压:
和糖尿病一样,即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又是冠心病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如果把/90mmHg定义为高血压,我国有将近3亿高血压患者。与一般人不一样,高血压患者由于血压长期处于较高水平,“头痛阈值”比较高,血压升高后,许多高血压患者可以没有明显的头痛和其它相应的临床表现而丧失了长期平稳控制血压的机会。高血压,慢病时代第一位致死、致残原因——“沉默的杀手”。
4.高脂血症:
我国成年人中,40%以上有血脂异常。血脂的成分复杂,那么,那种成分是冠心病的“元凶”呢?为了加深患者朋友和基层同事的印象,我们一起先做下面的考题:
下列哪一项指标对冠心病患者来说是最危险的?
A.甘油三酯水平升高
B.总胆固醇水平升高
C.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降低
D.低密度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升高
E.肥胖
正确答案:D。
点评:
“坏”胆固醇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冠心病的“元凶”和“首恶”,是冠心病的必要条件,也是冠心病患者血脂谱中最危险的部分。
“好”胆固醇即高密度脂蛋白(HLD-C),是脂质成分中的“城管”,帮助把血液循环中的LDL-C运回肝脏降解,大大减少沉积在血管壁中的LDL-C。HLD-C水平的降低也与长期预后差有关,但其降低不如升高的LDL-C危险。
甘油三酯只是一个导致冠心病的“从犯”或“胁从”。甘油三酯水平升高也冠心病的潜在危险,但甘油三酯增高对冠心病的危险远不如LDL-C水平升高的危险。对单独升高的甘油三酯水平的适当治疗并没有如同降低LDL-C水平一样带来明显的得益。
5.遗传因素和家族史:
A:家族史:作为危险因素,“早发冠心病的家族史”的定义如下:
一级亲属中,55岁以下男性、65岁以下的女性患过冠心病;
一级亲属是指:即患者的亲生父母亲或同父母的兄弟姐妹;
点评:
注意:祖父母、外祖父母、堂兄妹或前后两家的叔叔、舅舅、姑妈和阿姨,不算一级亲属;即使是一级亲属成员患有冠心病,但超过以上年龄,不算危险因素——冠心病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B:遗传因素:冠心病是遗传和环境(其它危险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点评:
以上这话可理解为:亲生父母亲和同父母的兄弟姐妹有早发冠心病,自己不一定就会患冠心病,但患冠心病的可能性要比一般人大得多。
6.年龄和性别:
A:年龄
冠心病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我们这代人一生中,美国人每两个男性中的一个、每三个女性中的一个,最终要得冠心病——从目前国内冠心病的这种发展势头看,好不到哪里去。
点评:
对男性患者,美国的教科书把男性年龄45岁定义为危险因素。但中美两国情况不同,中国冠心病的发病年龄日益年轻化,这是大多数国内一线临床医生的共识。遗憾的是,我国这方面的临床流行病学数据不多。
B:性别
成年,男性是冠心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美国的指南和教科书把年龄大于45岁以上的男性定义危险因素。但在我国,从上一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在短短的40年内,饮食习惯、工作节奏等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都产生了巨大变化。发病年轻化是广大临床医生能感受到的、我国冠心病发病情况的一个特点。与明显固定狭窄导致下游血液供应不足进而导致心绞痛的机制不一样,这个年轻化的冠心病人群,不稳定斑块破裂导致局部“蘑菇云升起”、闭塞性血栓或次全闭塞性血栓形成(见下图),是其主要病理生理机制——在“蘑菇云升起”之前,因为固定狭窄不严重,缺血相关的心绞痛症状往往也就不典型、不明显,因此,在我国冠心病患者的评估中,对成年男性这个危险因素,不必拘泥于年龄大于45岁这个人为的定义。
(对中青年男性患者,不稳定斑块破裂,导致局部闭塞性或次全闭塞性血栓形成,即图中绿框中的这朵“蘑菇云升起”,是灾难性的。)
绝大多数更年期前有天然雌激素保护的女性,冠心病心肌梗死的风险很小,但受情绪化因素影响,有时“胸痛、胸闷、气短”等“冠心病的临床表现”可以很明显。这部分人群,往往收到过度北京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好儿童白癜风早期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