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药物VS单纯药物
非医学读者版:很多冠心病患者不需要介入治疗,根据最新研究成果,稳定型冠心病患者植入支架和单纯药物治疗临床预后无差异,好好吃药即可,介入不是必选项。(完)
前言
今天分享一篇发表在顶级期刊新英格兰杂志的临床研究文章,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研究结果,必将为下次指南更新提供更加充分的依据,研究涉及37个国家,名患者。
稳定型冠心病是临床最常见冠心病,上一篇推送也做了简单介绍,根据目前指南推荐,稳定型冠心病优先选择药物治疗,当缺血无法改善时进行介入治疗。根据既往研究结果,支架植入可能减少急性心血管事件,但对预后无明显改善,但缺乏大型的RCT研究进一步证实,本文章补充了这一理论的研究不足。
亮点
一、纳入的中重度狭窄冠心病患者,实验结果更有意义
二、随机分组、对照,研究结果更加真实
研究目的
主要目的:药物+介入治疗相比单纯药物治疗能否降低综合事件发生率(心血管死亡、非致命心梗、不稳定心绞痛、心衰住院率心脏骤停复苏等)
次要目的:心血管死亡、非致命心梗、心绞痛生活质量、中风、医疗成本和获益比
纳排标准
纳入标准:1.中度及以上心肌缺血;2.年龄>12岁
排除标准:1.LVEF<35%;2.未治疗的左主干狭窄>50%;3.最大药物用量仍有不能忍受心绞痛;4.2月内发生ACS;5.12个月内PCI或CABG;6.6个月内心衰住院或心功能III-IV级;7.透析或eGFR<30%;(其他常规排除标准省略)
纳入情况
观察指标
一般情况、NYHA分级、CCS分级、生命体征、体重、生活方式、住院评估、终点事件、血脂、肝功、ECG
技术路线
随机分组
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进行计算机冠脉血管成像,检测中对医生双盲,然后符合标准者,使用IVIS或IXRS计算机系统进行随机分组,保证了分组的随机性,减少主观偏倚。
干预方式
介入组(IVN组):介入治疗+药物治疗
药物组(CON组):药物治疗
其他:标准最佳方案,包括生活方式干预
保护策略:药物治疗失败时进行介入治疗
结果分析
基线
除LDL-C外,基线一致
主要结果
INV组:名患者
CON组:名患者
分析方法:K-M生存分析
Table2显示在6个月和5年时,两者发生率都没有意义
Fig2A显示主要结果无明显差异,BCD则分别反映了其他三种指标
次要结果
死于心血管:INV组:;CON组:
全因死亡:INV组:;CON组:
两者均无差异
心梗主要定义及次要定义结果对比
主要定义:通用定义+99%肌钙蛋白升高
次要定义:通用定义+ECG/造影
结果发现,使用次要定义时,早期风险明显增加
如图,为两种情况下生存曲线对比
其他因素
实验考虑了其他可能因素的影响,如下图,并且发现狭窄程度与治疗结果无关,LVEF、eGFR、年龄等与治疗结果无关
此外,实验还从贝叶斯统计学进行了证明,不再单独讨论
总结
本研究立意创新主要是选取了中重度狭窄的患者入组,并且尽可能的采用盲法,保证试验的准确性,研究遇到过很多困难,比如入组问题,主要结果事件发生率过低,在此不再详述,有兴趣的可以参考原文和补充材料。值得一提的是,补充材料中详细描述了研究方法、过程,非常详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