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冠心病病人越来越多,大家也越来越重视。每天都有大量怀疑自己是冠心病的病人跑到心内科来就诊,希望有一个确切的答案。在目前的情况下,大医院里主要有冠脉造影、冠脉CTA、运动平板试验、心脏ECT这几种方法帮助诊断。其中冠脉CTA是近几年兴起比较流行的技术,被广大医生和患者大量选择,甚至有一度被认为可以替代冠脉造影来诊断冠心病。那这个高大上的新技术真的能够替代冠脉造影吗?
要了解这一点,我想先简单介绍一下冠脉CTA的原理。冠脉CT是基本原理和传统CT一样,最大的区别是冠脉CT的机器是64层以上的高速螺旋CT,可以以很快的速度和很薄的层厚进行扫描。高性能的计算机可以把扫描到的断层图像合成冠状动脉的三维图像。是不是很高大上?
的确,冠脉CT看起来很直观,而且相比冠脉造影来说创伤也风险也变小了。因此它一出现就得到了广大医生和患者的喜爱,一时间大有替代冠脉造影的势头。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经过几年的实践,冠脉CT渐渐的走下了神坛,心血管医生们开始认识到它的不足,逐步了解的它的使用范围。它的定位不再是冠脉造影的替代者,而是一个补充者的地位。那么让我们来揭开冠脉CT的神秘面纱,看看它究竟有何特点吧。
首先我们要知道,心脏是一个不停的器官,因此运动产生的伪影是不可避免的。这就像我们平时那相机拍照,如果是一个不停运动的物体,是很难拍摄清晰的。虽然现在的高速螺旋CT单圈扫描速度很快,但心率过快时,运动伪影仍然可能严重影响成像质量,当然就会影响到结果的准确性。早期的冠脉CT检查要求患者的心率不错过80次/分,现在的机器更快了,但次/分以上仍然会明显降低图像质量。医院的层高速螺旋CT机拥有很高的扫描速度,属于国内最先进的机器之一。在80次/分的心率,只要单次就可以完成较好的图像质量扫描,但如果超过80次,那就必须扫描2次以提高图像质量,这无疑会提高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如果心跳超过次,虽然也能看得清,但结果就有些可疑了。所有无法控制的心动过速患者并不适合冠脉CT检查。
同时有些层数较少的CT机需要分2-3次才能完成,然后把分次扫描的图像拼合在一起。因此就需要通过心电门控技术在心脏跳动的同一时间扫描。那问题就来了,如果患者有房颤、频发早搏等显著心律不齐的问题,那心电门控就无法保证几次扫描心脏的形态是基本一致的,每次的冠脉位置也不愿意,最后会出现拼合时错位扭曲的问题,无法看清楚接合的部分,结果也会变得更加不可靠。所有那些机器就不适合房颤和严重心律不齐的病人检查。医院这种层的机器,一次可以扫描高达16cm的范围,只要一圈就可以扫到所有的冠脉,房颤和频发早搏的病人就可以做了。
其次X射线有一个特性,遇到钙化病变或金属的时候会被大量吸收和反射,所有钙化病变或金属支架后的结构就无法很好的显示,造成伪影,影响结果的判断。所有钙化病变和支架术后的病人冠脉CT的结果“仅供参考”,其可靠性是高度值得怀疑的。实际上,欧洲心脏学会(ESC)年发布的《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管理指南》中明确提出,严重钙化病变和支架植入术后的患者并不推荐进行冠脉CT检查,原因就是其可靠性太低。
再次冠脉CT检查获得的是一个静态的图像,无法反映冠脉血流的速度,有无涡流等更多的信息。而由于扫描分辨率的原因,图像的清晰度和细节的表现更无法和冠脉造影相比,即使目前最好的的冠脉CT影像,图像质量也比不过低端的DSA影像质量。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放射剂量的问题。冠脉CT为了获取高质量的图像,放射剂量是比较大的。从国外的资料来看,冠脉CT的辐射剂量是冠脉造影的3-5倍。
实际上ESC的指南中提出,冠脉CT的阴性预测率很高,达到95%以上,但阳性预测率却只有70-80%。所有指南建议冠心病患病可能性在15%-50%的患者优先考虑冠脉CT检查,对于冠心病可能性较大或病情严重的患者则建议冠脉造影等其他检查。所以冠心病症状很典型的老年人,在结合其他信息高度怀疑冠心病时应该考虑直接行冠脉造影而不是冠脉CT检查。
指南还不推荐没有冠心病症状或其他依据的健康人群常规检查冠脉CT来排除冠心病,因为辐射损伤和费用是比较大的。
所有在经过几年的热潮后,医生和患者都应该冷静下来客观看待冠脉CT这一技术的应用价值和应用范围,给患者提供一个可靠、安全高效的诊治方案。患者也应该尊重和考虑专科专家的判断和推荐,毕竟他们更懂得那种检查适合您。
以上内容转自网络,谨对原作者表示谢意!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