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临床上年轻冠心病患者以ACS多见,且心肌受损较重,大大影响预后寿命。据统计,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逐年上升,并且呈年轻化趋势。因此,注重ACS患者的心肌保护至关重要。GRAND研究为国家十三五重大项目《急性心肌梗死全程心肌保护体系研究》子课题,课题牵头人为葛均波院士。该研究旨在调查中国45岁以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遗传学特点。此次《门诊》杂志特别邀请到医院戴宇翔教授,就GRAND研究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医师专访INTERVIEW
﹀
﹀
﹀
《门诊》:目前,中国冠心病患者发病状况如何?临床中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在您看来,急性心肌梗死全程心肌保护体系应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建设?
戴宇翔教授
冠心病作为一种由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复杂疾病,是世界范围内导致致残甚至死亡的首要原因。近十年来,通过开展大量临床研究以及依靠医疗技术的进步,冠心病的整体诊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预测,年世界缺血性心脏病的死亡人数将占总死亡人数的13.1%。近20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生活节奏、工作压力的改变,冠心病的发病率快速上升,同样,冠心病死亡率总体上也呈现上升趋势。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有效心肌细胞恒定缺失,从而导致心衰的问题突出,直接影响患者预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该问题尤为突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衰发生率高居不下,心肌早期再灌注治疗的时机延搁与干预策略失当,是制约该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的瓶颈。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全程心肌保护体系贯穿于心梗发病后诊治的始终,从现阶段我国国情来看,该体系的建设需要包括如下几方面: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转诊与急救流程优化、心肌再血管化治疗技术与策略优化、冠脉解剖学水平与心肌组织水平再灌注优化、细胞替代治疗实施与优化,从各个环节最大限度保留梗死后心脏功能,针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发展全程,全链式解决心梗后心肌细胞“减容”导致的心衰问题。
《门诊》:GRAND研究是针对中国45岁以下冠心病患者,调查其临床特点和遗传学特点的前瞻性研究,请您谈谈中国年轻冠心病患者的特点主要有哪些?目前临床治疗现状如何?GRAND研究的结果可能会为年轻冠心病患者带来怎样的益处?
戴宇翔教授
GRAND研究是由葛均波院士牵头,来自各省、各区域50余家具有代表性心脏中心参加的大规模前瞻性临床研究,针对中国45岁以下冠心病患者,旨在了解这部分年轻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遗传学特点,为将来早期预警、早期诊断年轻冠心病患者提供依据。
近年来,冠心病发病年轻化趋势日趋明显,根据初步统计,我们中心既往连续三年早发冠心病比例分别为24%、25%、30%。与老年冠心病患者相比,其临床特点鲜明,冠心病传统危险因素少,患者的工作、生活压力较大,同时发病突然,多数表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本中心既往连续三年急性冠脉综合征中早发冠心病比例分别为42%,45%,52%),院外死亡率极高,且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干预的手段和远期预后与老年患者存在明显差异。年轻人群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同时又是家庭中的支柱,因而,对于这部分年轻早发冠心病的防治,刻不容缓。目前,不管国际上还是国内均缺乏此方面的大样本的数据以及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
在早发冠心病患者中,冠心病传统危险因素少,但家族聚集性和遗传倾向更为明显,因而,遗传易感性是参与早发冠心病发生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即在人类全基因组范围内,找出存在的变异序列,并从中筛选出与疾病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得以发展,并成为研究冠心病等复杂疾病的重要手段。迄今为止,大规模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已经发现了超过50个冠心病遗传变异。这些遗传变异的主要特征包括:(1)多数遗传变异与传统的冠心病危险因素无关,这意味着目前通过常规危险因素去预测患者发生CAD的易感性是不可靠的,尤其对于青年人;(2)与晚发冠心病患者相比,大多数变异在早发冠心病患者中具有更高的致病性,但是这些变异多数位于非编码区并仅可解释大约10.6%的冠心病发病机制。这意味着遗传易感性在早发冠心病患者可能会成为更为可靠的预测指标,但是目前研究还未明确;(3)与传统的冠心病危险因素相比,遗传标志物更为可靠和稳定。
为此我们拟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前瞻性观察研究,除了分析常规临床指标和遗传因素外,我们将针对近年来大家非常中医治疗白癜风的方法白颠疯医院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