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伴房颤的药物治疗原则

来源:《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年第7卷第6期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概述

  高血压与房颤联系紧密。一方面,高血压是房颤常见的共患病,约50%以上的房颤患者合并高血压;另一方面,高血压是房颤的常见病因之一。高血压通过血流动力学改变和RAAS的过度激活引起心房结构重构和电重构,为房颤的发生和维持提供病理生理基础。

  高血压增加房颤及房颤相关并发症(包括卒中/血栓、大出血和死亡)的发生风险。国际主要指南对于高血压伴房颤患者的降压目标值均无特殊推荐。《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指出,中国人群目标血压为/90mmHg,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收缩压应控制为<mmHg,高于此值即应启动降压治疗。

  2降压药物选择

  高血压伴房颤患者的降压治疗原则包括降低血压和左房负荷。ACEI和ARB推荐用于预防房颤的发生和进展,单药控制不良时,优先推荐ACEI/ARB与CCB或噻嗪类利尿剂联用。

  2.1ACEI和ARBRAAS激活是高血压和房颤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础,多数高血压患者RAAS过度激活,而其主要效应成分——AngⅡ对房颤的发生和维持发挥重要作用。

  ACEI、ARB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可以预防心肌重构,减轻心房纤维化和肥大,恢复心肌细胞间隙连接的解耦联及钙调控损伤,减轻氧化应激和炎性反应。LIFE研究、VALUE研究等临床试验证实,以ACEI或ARB为基础的治疗可以减少高血压患者新发房颤的发生。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指出,ACEI和ARB适用于高血压患者房颤预防。ACTIVE-Ⅰ研究提示,ARB可能减少房颤患者心力衰竭住院事件的发生。AHA/ACC/美国心律学会(HRS)房颤患者管理指南推荐,ACEI和ARB用于预防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房颤的发生(Ⅱa类)。年J-RHYTHM研究显示,合并高血压的阵发房颤患者,坎地沙坦和氨氯地平在减少每月房颤天数方面无明显差异。年该指南将这一推荐的证据级别降为Ⅱb类。

  2.2β受体阻滞剂对于高血压伴房颤患者,β受体阻滞剂可以发挥控制心室率的作用。《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指出,β受体阻滞剂适用于高血压伴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年ESH/ESC高血压指南也指出,β受体阻滞剂可用于预防高血压患者房颤发生及控制心室率。

  2.3CCB对于需要控制心率的房颤患者,不论是阵发性、持续性还是永久性房颤,年AHA/ACC/HRS房颤指南推荐的一线治疗药物均为β受体阻滞剂和非二氢吡啶类CCB(地尔硫和维拉帕米)。但一般情况下不推荐β受体阻滞剂与非二氢吡啶类CCB联用。

  2.4利尿剂在我国,常用的噻嗪类利尿剂主要为氢氯噻嗪和吲达帕胺。但其对房颤发病率的影响目前尚缺乏深入的研究。

  高血压伴房颤的药物推荐见表11。

  3注意事项

  3.1ACEI和ARB长期应用有可能导致血钾水平升高,应注意定期监测血钾和血肌酐水平。

  3.2非二氢吡啶类CCB常见不良反应包括抑制心脏收缩和传导功能。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力衰竭患者禁用。在使用非二氢吡啶类CCB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病史,进行心电图检查,并在用药2~6周内复查。

  3.3β受体阻滞剂对于需要控制心(室)率的高血压伴房颤患者,可应用β受体阻滞剂,如患者同时合并糖耐量异常和代谢综合征,β受体阻滞剂与利尿剂联用需谨慎。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哮喘患者禁用β受体阻滞剂。

  3.4抗凝治疗在房颤患者中,合并高血压者卒中/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风险增加2倍。抗凝治疗是高血压伴房颤患者的基础性治疗。应在综合评估卒中和出血风险及临床净获益的基础上考虑给予口服抗凝药物治疗。华法林(Ⅰ,A)与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达比加群、利伐沙班和阿哌沙班等)(Ⅰ,B)均可作为房颤患者血栓栓塞预防的首选药物。

  3.5抗凝治疗风险评估对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评估,推荐使用CHA2DS2-VASc评分(表12):积分≥2分需接受抗凝治疗,积分为0分不需接受抗凝治疗,积分1分为卒中中危人群,可酌情给予抗凝治疗。

  另外,AHA/ACC/HRS房颤患者管理指南也首次建议房颤患者接受抗凝治疗前应用HAS-BLED评分评估抗凝治疗的出血风险:积分越高出血风险越高(表13)。HAS-BLED评分≥3分者属于抗凝出血高危患者,接受抗凝治疗应谨慎,需严密监测不良事件。

本文选自《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年第7卷第6期,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通过







































中国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moluof.com/gbzl/45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