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治疗冠心病药物的选择标准
江苏医院
主任医师任世银
冠心病是心脏营养血管——冠状动脉因斑块和血栓的形成而造成血管狭窄、堵塞,心脏组织供血障碍而引起的心脏病。
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法通常是:血管狭窄70%及其以上者可以植入支架或开胸血管搭桥,使血流再通;狭窄小于70%者进行药物治疗。其“常用药”为:降脂药(他汀类)+抗血小板聚集药+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抗管痉挛药)的综合治疗。
但是实际临床疗效并不理想:目前装支架、搭桥和/或服用上述冠心病“常用药”后,除部分患者症状得到一定缓解外,其多数患者出现如下情况:有的装支架或搭桥后虽坚持服用冠心病“常用药”,但又出现再次装支架、搭桥;有的长期认真服冠心病“常用药”但症状仍长期缠身,不能安逸生活和正常工作;也有的长期认真服“常用药”最终还是要装支架或搭桥……。
那么,究竟用什么方法治疗冠心病较理想呢?以本人之见,除急诊抢救使用支架、搭桥外,其余皆以药物治疗为最佳选择。其药物选择标准本人提几点看法,供读者参考。
1、能确实缩小、消除斑块:用药后能够促进斑块逐渐退化缩小最终消失,能确实起到缩小、消除血管狭窄的治疗效果(有效率至少应不小于70%)。
2、能确实溶解陈旧性血栓:在溶解血栓方面,多数现有溶栓药都有明显的“有效时间窗”(多为3至6小时),超过此时间后均称陈旧性血栓。临床上能赶在此有效时间内用药者寥寥无几,90%医院时都己超过了“有效时间窗”,更何况绝大多数患者体内存在的本来就是陈旧性血栓,因此能够溶解陈旧性血栓对于疏通血管极为重要(有效率至少应不小于80%)。
3、能够免除支架搭桥手术:确实具备了以上二项功能的药物,自然就具备了替代支架、搭桥的功能,可以让患者免除支架、搭桥手术。
4、能稳定持久缓解消除症状:目今治疗冠心病的多数药物(无论中西药)都仅是疏通微循环、改变血液粘滞度、消除血管壁上微小的有形物(管壁浮尘),而未能触及血管壁内真正的大疙瘩(斑块、血栓),致使血管狭窄没有改变,所以临床上仅表现为用药缓解,停药复发,且随着时间推移病情逐渐加重,因而这种治疗总是跳不出“反复发作、逐渐加重、最终装支架或搭桥”怪圈。如果药物能够确实既疏通微循,降低血粘度,又能有效溶解血栓、消除斑块、缩小、消除血管狭窄,那么它必然可以替代支架和搭桥,真正免除患者的手术痛苦、风险、和经济负担,也必然能持久缓解、消除疾病症状,使患者彻底摆脱冠心病的折磨。
5、无严重毒副作用:目前使用的冠心病西药几乎均有较严重的毒副作用,如药物性胃炎、肝毒性、血管扩强性头痛、低血压、心率减慢后的心衰加重、骨髓抑制、横纹肌溶解症等,使患者原发病症状不但未有效消除,还新增了不少药物性损害,导致患者的体能、精神、情绪进一步恶化,甚至产生新的疾病。而理想的药物应该没有或仅有轻微的副反应。
6、剂量安全空间大:这也是用药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有些药物其有效剂量与最低中毒剂量很接近,用量特别要小心,好的药物应该安全空间大,即不因用量较小而无效,也不因用量较大而中毒;
7、治疗期有限:用药应具有阶段性,也即短者一年半截、长者二至三年,对于治疗一种慢性病较适宜。而不应是长期、无休止的用药,甚至终身用药。
8、有预防治疗双重作用:有病治病,无病防病是最好的防治措施,能够做到防治双重作用的药物是最好的药物。
9、使用方便:药物有注射、口服、外用等多种形式,治疗疾病动则手术、扎针,既给患者带来痛苦,也给慢性病长周期治疗带来不便,甚至影响患者对医嘱的依从性和药物的实际治疗效果,故最好为口服或外用。
10、药材来源:最好是生物源性药材,而非人工化学原性药材。
此外,价格低廉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社会上富人总是少数,穷人总是多数,特贵的药物只有少数人用得起,只有价格低廉才能保证大多数平民百姓都用得上药,所以价格也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以上是本人选择冠心病药物的设想,也是我在运用中药配方治疗冠心病时的努力方向,根据近十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其实际的“综合效应”已正在接近并逐渐实现上述要求。
任世银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