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高速旋转的钻头将堵塞心脏血管的钙化斑块磨碎,以此打通血管进行冠心病的介入治疗。这看起来像发生在电影里的场面,近日,在昆明医院心血管内科二病区,包括这一技术在内的多种新技术已得到成功独立开展。
63岁的昆明市民李荣因经常胸闷、气喘,到医院检查才发现患有严重冠心病,但因为身体原因无法进行开胸手术。在与专家沟通之后,昆医附二院心血管内科专家使用冠脉血管内超声技术进行诊断,为李荣做了冠状动脉内膜旋磨术,顺利为其装上了支架。
昆医附二院心血管内科二病区主任医师楚天舒介绍,李荣是该科运用多种新技术进行治疗的范例。在以往的心脏介入治疗中,医生只能凭借造影和临床经验判断病人血管狭窄堵塞情况,继而制订治疗方案,但因受个体差异及医生临床经验的限制,无法做到绝对精确。而血管内超声诊断是将一个头发丝般粗细的超声探头深入血管内,医生不仅能直观、精确、清晰地看到血管内壁情况,还能分析堵塞斑块的成分质地,针对不同病变选择是否放置支架等不同治疗方法,既不错失最佳治疗时机,又不过度治疗,使治疗更加科学、合理。
考虑到手术风险,专家团队又使用钻石颗粒旋磨头,采用冠状动脉内膜旋磨术,将动脉硬化斑块磨成细小的碎屑而达到去除钙化的目的,为患者顺利装上了支架。
“传统心血管手术风险大,出血多,而此类微创介入技术,适用于年龄大,身体不耐受的高龄患者,不用进行全身麻醉就能达到治疗效果,让患者多了一个选择。但这些技术对医务人员要求比较高,相当考验医务人员的临床经验,医院并不具备独立开展的条件。”楚天舒介绍,自年以来,昆医附二院已独立为余名患者进行了冠脉血管内超声技术诊断,并为50多名患者做了冠状动脉内膜旋磨术。此外,血流储备分数、微循环阻力指数等冠脉临界病变判定的“金标准”,也在该科得到普及运用。
本文来源:昆明日报,由健康云南编校推荐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校/王帆排版/陆荣进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