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生活方式的改变,冠心病有年轻化的趋势,因此早期防治冠心病刻不容缓。尽管现代医学对于冠心病的治疗手段多样,但对于冠心病的日常调护,中医有着独特的优势。
顺应四时调畅情志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顺四时,适寒暑”,“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冠心病的发病与季节、气候密切相关,尤其是秋冬季,冷空气来临。因此切记“顺应时气,谨查阴阳”,夏季不可贪凉求爽、饮冷过度,损伤脾胃;冬季谨避风寒,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寒冷的刺激。
中医学认为,内伤七情是冠心病的一大诱因。冠心病患者常有心烦、急躁、苦闷、多疑等不良情绪,而这些不良情绪长期存在会导致气血壅滞,血脉不畅,加速冠状动脉硬化。因此,应培养愉悦的情绪,塑造开朗乐观的性格,精神愉悦则气血和润,血脉畅达,有利于体质的改善。
调摄饮食辨质论食
中医学认为,冠心病患者多因过食膏粱肥厚,与现代医学所说的长期大量食入高盐高糖、高胆固醇、高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对应。因此,冠心病患者应遵循清淡饮食的原则,做到低盐低油低脂低糖,少食高胆固醇。同时应贯彻辨质论食原则,依据体质类型,选择恰当的饮食,纠正病理体质。
1.偏阴虚体质:
面色潮红、有烘热感,手足心热,目干涩、视物花,鼻微干,唇红微干,平素易口燥咽干、口渴喜冷饮,眩晕耳鸣,小便短涩、大便干燥,舌红苔少,脉弦细。
★推荐饮食:百合、莲藕、银耳、梨、甘蔗、桑葚等。少食温燥、辛辣、香浓的食物,如羊肉、狗肉、韭菜、茴香、辣椒、葵花籽、酒、咖啡、浓茶等性温燥烈之品。
2.偏阳虚体质:
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易出汗,精神不振,睡眠偏多,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淡胖嫩,边有齿痕,苔白,脉沉细。
★推荐饮食:韭菜炒核桃仁、当归生姜羊肉汤等。
3.偏痰湿体质:
形体肥胖,胸闷、气短、乏力,食欲不振,活动时喜出黏汗,嘴里常有黏腻或甜腻感,伴随有口臭、嗳气、气喘、腹胀等症状,舌红、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推荐饮食:扁豆、赤小豆、薏苡仁、山药、白萝卜、冬瓜、绿豆芽、芹菜等。
4.偏血瘀体质:
痛有定处,口唇暗淡或紫,舌质暗、有瘀斑,舌下静脉曲张,脉弦涩或结代。
★推荐饮食:木耳、山楂、竹笋、茄子等。
动静结合辨证施治
体力活动与冠心病的关系比较密切。大量研究表明,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患冠心病较体力劳动的人为多。这是因为久坐缺少运动,血流减慢,容易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冠心病发病率。适度运动以及持续、规律的运动,可降低血压、血脂、血糖及血黏度。而过度的体力活动、超过生理负荷的运动,则增加心肌耗氧量,诱发冠心病,甚至心梗。由此可见,祖国医学的“中合”之动对预防冠心病有重要意义。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推荐步行、太极拳等,但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针对不同体质的患者,辨证论治,选择合适的中药煎剂、中成药、膏方等,对于冠心病患者补虚疗疾往往能起到与西医治疗优势互补,增强疗效的作用。但切忌盲目跟风,“人云亦云”,或者“自己当医生”,擅自购买所谓的“中药”,以免药不对症,甚至耽误病情,危及生命。
文/上海交通医院
中医科霍清萍汪天湛
编辑/管仲瑶
原创声明: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