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第十六届内地、香港、澳门卫生行政高层联席会议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香港特区政府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陈肇始、澳门特区政府卫生局局长李展润分别率团出席了会议。海南省省长沈晓明应邀出席会议,来自内地、香港、澳门卫生行政代表60多人与会。会议主题是大湾区内健康合作、人口老龄化、科研合作、康复服务策略及发展的经验分享。
李斌在致辞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等重大政治判断。卫生计生系统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港澳与内地的发展紧密相连,要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推动三地共同改革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李斌倡议,三地要协力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共同推进区域健康合作融合发展,共同打造健康丝绸之路。
沈晓明在开幕致辞中介绍了海南省医改进展和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表示海南省是国家健康产业先行区,愿意与港澳密切合作。陈肇始和李展润分别介绍了港澳应对人口老龄化、优化医疗服务、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等措施,对加强三地卫生领域科研合作提出了建议。最后,三地卫生行政部门共同签署了健康老龄化培训交流的合作安排。
国家卫生计生委相关司局负责同志及海南省政府、卫生计生委负责同志出席会议。
耗材经销领域的灰色空间违规生产、非法使用发票、哄抬价格和垄断、耗材回扣等违法违规行为是造成当前医用耗材市场秩序混乱的重要原因。根据前期调研结果,国家卫生计生委在政策解读中做出这样的判断。医用耗材流通领域的积弊由来已久,混乱的销售环节滋生出了很多“歪门邪道”。今年8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发改委等9部门联合印发《医用耗材专项整治活动方案》明确,将核查各省(区、市)医疗耗材集中采购流程、制度及有关配套建设,剑指流通环节各种不正之风。
■医院就能成为一级经销商
“同一批准文件下悄然生出多个不同型号的产品;销售环节采购集中度低;临床超范围、超需求使用、变相多计收费。”一位医药政策专家表示,“总体而言,医用耗材产业链条上的每个环节都出现了一些怪现象,实质就是相关利益共同体维护其非法利益空间”。
同药品类似,我国的医用耗材同样受制于体制机制等大环境的“先天不足”。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药品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陈昊表示,即使是世界强的医疗器械、医用耗材企业,其营销模式也一直是通过数千个一级经销商覆盖全国市场,甚至同医院会设立多个一级经销商。
真的有必要设立这么多一级经销商来服务市场吗?骨科耗材、心脏支架等个别医用耗材,因在临床使用中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经销商需要备好不同规格的产品,甚至准备专用手术工具箱、提供跟台服务。“这些产品需要提供特殊的临床质量保障服务,一级医院尚有一定道理,但此外绝大多数种类繁多的小型器械、耗材、诊断试剂等,并不具备服务的属性也从未提供过任何临床服务。”陈昊表示,事实上站在大企业数千个一级经销商背后的,只是数千个自然人、个体户、小公司,“他们成为一级经销商的最大资本,医院市场”。
“只要能医院,就能成为医用耗材一级经销商。”一位销售代表的表述印证了上述业内“游戏规则”。这位销售代表说,二八定律在耗材销售领域体现得格外淋漓尽致,“我们集中精力只做普外和泌尿两个科室,每个科室培养两个销售小组,抓住核心只做几个医生,就能妥妥地完成公司定的销售任务”。
■“底价包销”催生市场“奇迹”
专家表示,即使是知名跨国企业,在最初选择国内一级经销商时也不会考虑资质、能力、信誉等一系列门槛要求,最大的医院,这也直接导致我国医疗器械、医用耗材流通领域多、小、散、乱的混乱局面。来自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尽管市场规模只有药品市场的约1/4,但我国医疗器械、医用耗材相关经营企业数量却多达18万余家,是药品经营企业的13倍。
在这样的行业环境和基础之上,几乎所有在中国市场销售产品的医疗器械、医用耗材生产企业,普遍采取了曾在药品行业风靡一时的营销策略——底价包销。陈昊表示,在底价包销模式下,医用耗材的最终零售价由经销商产生,而生产企业连“建议零售价”都不曾有过,“这种情况在国内企业身上更是变本加厉”。
“底价包销的营销模式,最大限度调动了覆盖市场终端者的积极性,使其不遗余力‘开发市场’;甚医院对应上百个耗材结算账户的‘奇迹’,令人匪夷所思。”陈昊表示,在这样的营销结构中,相关各方都不会真正关心产品的临床效益、质量管控和风险管理,“而这原本是生产企业应尽的义务,流通企业需要共同承担的责任”。底价包销的营销模式,还极易造成典型的“医疗—产业合谋”现象,导致“异型品规在临床上层出不穷,同一产品冠以不同名称的比比皆是,巧立名目单独收费的也不少见”。
一位熟知行业情况的医用耗材采购领域专家同样表示,我国医用耗材领域生产企业水平参差不齐,年销售规模从几十万元到几十亿元不等;“比这个更值得 “药品对于患者来说可以看见手里的实物,也可以进行比较,而器械和耗材的相关信息患者却无从知晓。”上述专家表示,与药品相比,医用耗材领域的信息透明度更低,灰色利益空间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也导致医用耗材价格虚高更能损害患者和医保基金的利益”。
■集中带量采购遭遇壁垒
在混乱无度的市场环境下,为了维护和提升自己的市场份额和利益,生产环节乱象频发。前述专家告诉记者,医用耗材行业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产品根据临床反馈而更新迭代的速度远快于药品;但也有不少生产企业采用不断改变医用耗材的材质、形态等手法,推出一些并没有实际临床意义的所谓改进产品作为新产品向临床销售,“有些产品连注册文件都没有,同一个注册证号对应多个产品,甚至注册文件与实际产品完全不符”。专家进一步指出,甚至有企业将生产注册时的一整套医疗器械,在销售时拆分成多种医用耗材,“不了解内情的人很容易被蒙”。
此外,在临床使用环节,医用耗材该用不该用,用什么品牌、什么规格,使用多少数量,并没有相应的评价体系和明确的标准、规则。“使用一个吻合器需要花费数千元;而使用一套人工关节动辄就要数万元甚至十几万元,最终如何决定全凭医生的临床经验和职业操守。”专家表示,面对混乱的环境和巨大的利益诱惑,有临床医生滑向腐败,加剧了医用耗材的过度使用。
事实上,医用耗材领域的乱象早已引起政府部门的 对高值医用耗材省级集中采购的落实情况,也是此次9部门联合整治的重要内容。“大多数省份开展了挂网阳光采购,将高值医用耗材的采购行为集中到了网络平台;但真正开展由政府主导集中招标采购的只有少数几个省份和城市。”前述专家表示,同样的产品不同的名称、同样的名称却不是同一个产品,同样的产品也可能衍生出复杂的型号,“人为原因造成的混乱大大限制了竞争、制造了壁垒,正是由于医用耗材生产、购销环节各种具有隐蔽性、欺骗性的‘怪事’,给集中带量采购制造了困难”。
新技术让冠心病评估更精准上海交通大学陈亚珠院士团队特别研究员涂圣贤博士等,最近研发了一种定量血流分数技术,患者只需接受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就能获得精准冠脉功能评估,使诊断精度提高了33.1%。研究成果近日在全球介入心脏病学学术会议上首次发布,并同步发表在《美国心脏病学会会刊》上。
我国现有冠心病患者约万人,去年有66.6万人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治疗。有相当的冠心病患者在支架植入前,因没能得到有效的冠脉功能学评估,而未获得最佳治疗方案。
涂圣贤说,临床上判断冠心病患者是否需要植入支架,需要通过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检查冠状动脉是否存在狭窄病变。但最近《循环》杂志介入子刊刊登的一项研究显示,28%的冠状动脉病变从影像学上观察狭窄比较严重,但并没有导致心肌缺血,此时置入支架弊大于利;而13%的冠状动脉病变影像学上观察狭窄并不严重,但实际上已经导致心肌缺血,需要支架植入。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血管形态学上的狭窄,并不能直接反映功能上的缺血。冠状动脉功能学评估是冠心病规范化治疗的必要手段。
涂圣贤等科研人员研发的技术,通过常规术中冠状动脉血管造影获得血管造影数据,再通过三维重建和血流动力学分析,让血管有多窄、供血能力如何等问题一目了然。科研人员对5家医院名患者条病变血管进行的研究显示,这一技术的诊断准确度达到92.7%;且从数据传输到分析完成仅需约4分钟,能够实现导管手术室的术中在线实时评估与诊断。
据悉,上海交通大医院、中医院等合作将这项成果应用到临床。目前,该技术已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同时获得欧盟认证进入临床应用。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