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冠心病之立秋养生

韩旭

医院主任中医师,省中名医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名医养生科普(2)

老年人冠心病之立秋养生

医院韩旭教授

随着立秋的到来,我们逐渐从烈日炎炎、酷热难耐的夏季步入天朗气清、金风送爽的秋季。立秋之后早晚温差较大,是老年人心血管疾病高发时期,尤须防范,注重养生,防病于未然。

1.立秋与养生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更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时间多在每年公历8月7日、8日或9日。“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一方面指禾谷成熟,另一方面指温度由炎热过度到凉爽的季节。古代立秋分为三侯:“初侯凉风至,二侯白露降,三侯寒蝉鸣”,一侯为五天,天气逐渐变凉,故有“一场秋雨一场凉”的说法。

立秋养生,早在《黄帝内经》中提到:“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由此可知,秋季是万物成熟收获的时令,自然景象因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而人应顺应时令,早睡早起,使自己的神志安定宁静,保持肺气的平和均匀,从而达到养生之目的。

2.什么是冠心病?

冠心病,全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具体是指心脏的冠状动脉出现粥样病变而硬化,导致血管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细胞缺血、缺氧或坏死的一种心脏病。本病多发于60岁以上老年人群,近年来,本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已成为危害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中心绞痛是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临床表现,其常见诱因有体力劳动、情绪激动、寒冷、饱食、吸烟等。

中医认为冠心病属于祖国医学“胸痹”、“真心痛”、“厥心痛”等范畴,顾名思义,这个病的主要症状是心脏相关区域的不适。对于老年人来说,最典型的症状为胸部隐痛、胸闷或憋气,含糊不清的不适感,有的表现为背部、咽部或牙齿疼痛。古代医家将冠心病的病因病机高度概括为“阳微阴弦”,“阳微”即正虚为本,“阴弦”指阴邪干犯,故关键病机是本虚标实。

3.如何养生防护?

立秋时节,天气逐渐变凉,影响着血管的收缩,故在寒热交替时,需警惕冠心病的发生,尤其对于老年人来说,对外界的温度变化不敏感,常常发病。那么立秋时节,如何通过养生方法,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呢?

3.1“薄衣御寒”须适度

古人倡导立秋“薄衣御寒”养生法,明确指出“薄衣之法,当从秋习之”,即老一辈常说的“春捂秋冻”。从科学依据来说,春季与秋季的温度都是不冷不热的状态,但是二者气温变化趋势不同,春季气温总趋势是升,秋季则日趋下降。由于房屋的热惰性,导致秋季室内外温差为正值,室内温度相对较高,故进入室内后应穿薄衣。不过,凡事须有个限度,如若气温过低,防御失当即可受寒生病,阴邪干犯,易诱发胸痹心痛。故对于年老体弱或慢性病患者,“薄衣御寒”更应谨慎一些。

立秋以后,早晚气温降低,更要注意适时增减衣物,不可骤增骤减,也不可增加过多,以利于身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力。特别是患有慢性疾病及年老体弱多病者,注意保暖是预防秋季发病的重要措施,因保暖可避免外邪侵袭,阳气外泄。不要熬夜或蒙头睡觉,要养成开窗而居、露头而睡的习惯;夜间入睡后,腹部要盖上被子,以防受凉。

3.2“秋燥食饮”当有节

立秋时节,“由热转寒、阳消阴长”,气温逐渐降低,湿度逐渐减小,空气逐渐干燥,人的皮肤黏膜水分蒸发加速,易出现皮肤干涩、鼻燥、唇干、咽痛、头痛、手足心热等秋燥现象,故立秋饮食须遵循“养收”的原则。其中饮食保健当以润燥益气为中心,以健脾补肝清肺为主要内容。平时应多吃豆类等高蛋白植物性食物,少吃油腻厚味;另外,多吃蔬菜水果,以补充体内维生素和矿物质,中和体内多余的酸性代谢产物,起到清火解毒的作用。蔬菜应选择新鲜汁多的萝卜、黄瓜、冬瓜、西红柿等。水果应食用养阴生津之品,如葡萄、梨、橙子、广柑、椰子汁等。

随着天气凉爽,人们的胃口也逐渐打开,民间素有“贴秋膘”的养生习俗,虽可适当进补一些肥甘厚味,但不宜吃食过多,尤其不能大吃肥肉,以免血脂升高,诱发冠心病。大量临床实例告诫我们,秋季如不注意进补的原则、方法和补品的选择,盲目“乱补”,不但于健康无益,反而可能致病。特别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秋季进补须有节,循序渐进。

3.3“精神调摄”持顺畅

立秋时节,“秋高气爽、五谷丰登”,同时“秋风萧瑟、西风落叶”,面对万物萧条,草枯叶落、花木凋零,人们常常情感容易悲伤,如再遇上不顺心的事,极易诱发消沉的心绪。而情绪波动易诱发胸痹心痛,因此老年人要注意在立秋之后加强精神调养,培养乐观情绪,保持内心宁静;平时多参加户外运动或娱乐活动等,使自己心情舒畅,精神振奋。

调摄精神,修身养性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如《素问·道生篇》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强调了顺应自然的“四时调神”方法,强调心理情绪的恬静勿妄,主张节喜怒,去忧愁,通过精神的调节,阻断外界与社会因素的不良信息,保持精神活动与外界环境的平衡,并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一切事物,以顺应秋季收敛之性,平静地度过这一多事之秋,从而达到养生康健之目的。

3.4“中医保健”宜多用

中医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内外兼顾方可长久。

一方面,太极拳、八段锦养生。这些运动要求练习者心境平和,松静自然,呼吸深长,动作跟随手转,步随身换,长期练习,对情志、阴阳平衡、气血经络运行都有积极作用。在运动过程中,可以使心脏在氧气充足的环境下进行“有氧代谢”,更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多方研究调查发现,太极拳、八段锦对心肺功能的提高、生存质量的提高和对冠心病主要危险因素的控制,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另一方面,自我按摩养生。我们可对冠状动脉的循经部位及特定穴位进行自我按摩调节,主要有以下部位:胸骨柄按摩:沿着胸骨柄处做顺时针按摩;心尖部位按摩:左乳头左侧2-3厘米处按摩;背部按摩:后背第4-5颈椎处按摩;锁骨下按摩:锁骨下4-5厘米处按摩。主要穴位按揉有:按揉攒竹法:用双手拇指指腹分别按住两目上的攒竹穴,用力按揉,有酸痛感为宜,每次2min左右;按揉内关法:分别在双内关穴处用拇指按揉,先左侧后右侧,共按揉5min左右;摩膻中:用一手的大鱼际吸附在膻中穴处,缓慢摩动约2min,微微温热感为宜;按揉肺腧、心俞、肝俞、厥阴俞法:请他人操作,操作者以拇指按揉法在诸穴按揉,有酸痛感为宜,每个穴位约3min左右。

再者,药膳养生。针对老年人冠心病易患因素,应该采用一些能够降压降脂的食疗方法来保健。如春笋肉片:取竹笋克,瘦猪肉50克,以及淀粉、食用油、花椒、食盐、味精等调料各适量。将竹笋洗净切片,猪肉切丝,加入淀粉拌匀。炒锅烧热倒油,放入花椒炸香后捞出,放猪肉翻炒至变色,然后倒入竹笋翻炒,出锅前放入食盐、味精调味即可。竹笋能清热化痰,配以猪肉能养血安神。可预防立秋之后出现心烦失眠、痰多、气短乏力等秋燥症状的冠心病患者。百合安神汤:取百合30克,党参、麦冬各15克,五味子6克,丹参10克,黑木耳10克,猪瘦肉50克,以及葱、姜、食盐、味精、食用油等各适量。将瘦肉洗净切片,黑木耳用水泡软洗净。党参、麦冬、五味子、丹参放入锅中加水煎煮之后取药汁备用。炒锅烧热倒油,放入葱姜爆香,下肉片炒散,倒入药汁煮沸,再放黑木耳、百合煮软,加入食盐、味精调味即可。党参、麦冬、五味子为补心名方生脉饮,有益气生津的功效。黑木耳软化血管,丹参活血化瘀,百合养阴安神。可预防立秋之后出现心悸、精神疲乏等抑郁症状明显的冠心病患者。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出现,老年人冠心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逐年上升,该病已然成为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百病生于气,老年人冠心病亦然,立秋之气更易引邪气入体,老年人素体本虚,更易诱发本病,故老年人更要加以防范,不仅从衣食住行,还兼顾心理生理,注重养生,才能平安度过“多事之秋”。

门诊地点:医院门诊三楼

专家门诊时间:每周三、六上午,周四下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moluof.com/gbwh/115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